泉州-大步迈向万亿经济强市 活化基因做大海丝朋友圈
海丝重要门户城市
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布局和福建省海丝核心区,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开放,全力建设海丝重要门户城市。
把历史留给我们的海丝宝贵财富转化为城市的功能、特质、气场,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增强国际资本、信息、人才等资源配置能力,努力建成海丝沿线的综合通道。 ——摘自《报告》
泉州立足海丝起点,环湾向海发展,大步迈向万亿经济强市。 (潘登 摄)
>>解读1
活化基因复兴古港做大海丝朋友圈
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海丝重要门户城市”的响亮口号,并指出要活化海丝基因、加快全域聚合、复兴千年古港、做大海丝朋友圈。对此,泉州市文广新局表示,将做实海丝申遗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按时完成遗产点本体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力争201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作为海丝申遗牵头城市有9大项任务,明年2月1日前将把申遗文本正式提交给世界遗产委员会,明年5月1日前完成所有的文物本体保护修缮、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2017年7、8月接待国际专家整体现场考察。
与此同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与北京清华同衡设计研究院,目前已完成泉州12处海丝申遗遗产点的环境整治方案设计初步成果。接下来,有关方面将进一步明确遗产区、缓冲区的保护管理要求。
复兴千年古港,做大海丝朋友圈,也是《报告》中提及的重要思路。泉州市海丝办介绍,泉州将适度超前、错位发展,着眼建设海丝国际枢纽港和国际邮轮港;调整优化港区功能,争取尽快列入全国主要港口名录;巩固内贸集装箱枢纽港地位,扩大国际转运和港际合作,打造对接东盟和非洲的进出口基地。同时,泉州将继续加强侨台港澳交流,广泛联系侨领侨商侨亲、泉籍社团,拓展国际友城,为企业跨国投资、商事调解等牵线搭桥。
>>解读2
实施古城复兴计划 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要做足千年古城韵味,实施整体性保护、修缮式改造、家园式管理,推进古城保护‘六大工程’,塑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场景。”
鲤城区文体新局相关人士介绍,鲤城将切实担负起古城保护发展主体责任,做足“留”的文章,按“更新保护、活化利用、彰显特色、传承文化”的思路,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形态升级、业态更新;做好西街、中山路、城南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激活休闲、文化、旅游等产业,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
泉州市旅游局相关人士介绍,泉州将通过推进“一城、两带、六集群”建设,精心策划启动项目,精确导入民宿、文创、美食和徒步游、民俗节庆等业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把泉州建成世界海丝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一流营商 环境城市
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城市。要勇于自我革命,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市场机制更好发挥决定性作用,彰显创业型城市形象。——摘自《报告》
>>解读1
构建三大金融体系 打造金融生态安全市
“国家‘金改区’建设稳步推进,出台民间融资管理等配套政策,在全国率先建成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运营……”郑书记报告中肯定了泉州市五年来在金融深化改革方面的成就。
这些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持续发展推动着金融稳定发展,加快形成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改革路线清晰,国家金融体系改革力度加大,金融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深化,金融业发展将加快融入全球金融格局;产业基础比较坚实,我市民营经济较发达,拥有“泉州经验”和“经济模式”,民营企业也进入了“二次创业”的机遇期,这为金融业发展转型与改革创新奠定了基础。
据泉州市金融工作局介绍,接下来泉州金改工作,将围绕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城市,立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紧抓贯彻落实创新金融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着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坚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不断提升金融支持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力。
将围绕构建“产业金融创新体系”、“民间金融示范体系”以及“海丝金融先行体系”三大金融体系,紧抓产业金融、小微金融、民间金融、互联网金融、农村普惠金融、区域资本市场以及对台对外合作金融7个重点领域,打造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金融资源集聚地和金融生态安全市。
>>解读2
三管齐下 提升行政服务软环境
泉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主任李德雄认为,报告中提出了建设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任务,对我市在行政服务软环境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指明了新方向。市行政服务中心将努力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要简政放权,引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和标准,从影响企业“开办、营运、结束退出”生命周期的10个领域、30余项指标入手,通过放宽投资市场准入,把泉州办成各项经济主体投资、发展的一方热土。
二是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行政服务自由裁量权。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职能边界,减少审批事项,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
三是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政务大厅与网上平台融合,建设国家级电子证照共享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大数据政务信息共享,努力做到“三个凡是”:凡是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不需要到现场办理;凡是能通过共享的材料,不需要重复提交;凡是能通过网络检验的信息,其他部门不能要求重复提交,努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努力打造“指尖上的行政服务中心”,让行政服务成为企业群众24小时不停歇的服务员。(记者 张素萍 陈小芬 麦彬彬 罗倩雯 李波玲)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