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沧第四次党代会今日开幕 将描绘新城建设蓝图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区级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0%;2015年人均GDP超过2.5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区”第十三名……
充满生机活力的海沧。(郑伟明摄)
刚刚过去的五年,是海沧发展变化最大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海沧区委一届接着一届干,按照区第三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带领全区上下,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坚持党建引领,将创新的“引擎”充分发动起来,在转型发展的快车道上不断跑出一个又一个“加速度”。今日上午,海沧区第四次党代会将隆重开幕,开启活力新城建设的崭新篇章。
产业转型“提档”增速
将创新的“引擎”充分发动起来
品尝机器人做的咖啡和冰激凌、跟“阿尔法”机器人一起唱歌、跳舞;体验3D打印“人像扫描”技术,制作逼真的人物3D模型;戴上VR眼镜和耳机,体验水上漂流船、体育竞技项目“桌上冰壶球”……前不久,海沧在创业广场举办的“众创开放日”,为广大市民游客献上了一场最酷炫最前沿充满创意的科技“盛宴”。
如今,6万平方米的创业广场“群星璀璨”,车库咖啡、3W空间、一品创客·海峡两岸无人机暨机器人孵化基地、RQ空间、E境·柴火众创空间、天使汇等各具特色的国内知名众创空间齐聚一堂;毗邻的创新园,已集聚了国投政信、海上丝绸之路金融控股等32家创新金融企业……通过一系列创新平台的构建,创新创业的活力“因子”在海沧不断释放出来。
步入“双创”时代,在这一系列烙有“海沧印”的创新平台中,“国际范”的代表项目,当属全国自贸试验区首趟中欧班列——“厦蓉欧”,这一国家物流新通道,让厦门、海沧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和地位凸显,阔步迈向国际化。
“厦蓉欧”自去年8月16日开通以来,从初期每周发送一列,增加到每周两列、双向对开,已累计运行50列,发运集装箱1415箱,货值突破1亿美元。今年4月,台湾货物搭乘“厦蓉欧”抵达欧洲。
“大港雄开万里流”的海沧,厦门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地位凸显,成为海沧产业转型的一大亮点,也是海沧产业转型的强大动力。如今,全球排名第16位的厦门港,其集装箱吞吐量和货物吞吐量逾六成在海沧,50余条航线直达全球主要港口,与“厦蓉欧”交相辉映,海陆并举,进一步彰显“国际范”。
“在‘四创四新’产业导向引领下,海沧传统产业与新兴业态‘双轮驱动’,将创新的‘引擎’充分发动起来,产业转型加速迈向新高地。”海沧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欣喜地说。
仅今年上半年,通达科技、长塑实业等全区114家重点工业企业中,有40家产值增幅超过20%,瑞尔特卫浴、吉宏包装两家本土企业成功上市。
五年来,在产业转型之路上,海沧区亮点频频,精彩纷呈: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12.8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1.8%;生物医药产值占全市一半、全省四分之一;批发零售销售总额年均增长39.5%,增量稳居全市第一……
城区转型“有城有市”
越来越多的人“择海沧一城而终老”
“碧波荡漾的湖面上,一只只白鹭蹁跹起舞;岸边,郁郁葱葱的绿林中,红、黄、紫等各色花朵点缀其间,米兰、桂花、枙子花暗香浮动;独具特色的绿树隧道,让人流连忘返……”前不久投用的自贸公园,是海沧区推进小流域治理、加快城区转型的“神来之笔”。
事实上,这一全国自贸试验区中最大的滨水带状公园,前身是一条废弃已久的排洪渠,环境脏乱差。“丑小鸭”变“白天鹅”的背后,还有一段共同缔造的故事。
该排洪渠地处高压走廊,两侧防护林带经过10多年养护,已绿树成荫。在海沧区推进自贸园创新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园区广大企业员工纷纷呼吁,这么好的绿地,何不改造提升,建一个市民休闲公园?自贸公园由此应运而生。
“昔日的臭排洪渠,摇身变为风景秀美的市民公园,这个实实在在的惠民项目,让我们有了更多获得感。”园区一位企业负责人的话,道出了园区企业及广大青年创客的共同心声。
在海沧区决策者看来,小流域综合治理是聚集人气、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城区品质、打造“国际范”的有效抓手。
推窗望绿,开门见绿,触目皆绿,“半城湖海半城绿”,绿色是生态海沧的底色。自贸公园的建设,是海沧区厚植“绿色福利”,围绕“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产业更优、机制更好”、更好地呵护“厦门蓝”的一个生动实践。
海沧区在建设生态之城上持续发力,不懈前行。五年来,造林绿化进度全省“四连冠”,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7%,绿道里长数位居全市第一,森林覆盖率40.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9平方米,率先全市各区获评“国家生态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全市推广。
五年来,海沧建成区面积从40平方公里拓展到60平方公里,建成区比重居岛外四区之首。“五纵八横”路网体系基本成型,厦成高速、海翔大道建成通车,海沧隧道、轨道2号线一期全面启动,疏港货运通道、国道324改线进展顺利,海沧湾新城日渐成熟、中央商务区推进有序,马銮湾新城启动建设。
在“扩容”的同时,不断“提质”,城区宜居度不断提升。岛外首家国际品牌五星级酒店温德姆酒店开业,成为继厦门国际航运中心、泰地海西中心后海沧的又一全新地标,商业更新和星级酒店引进加速;大屏山郊野公园、海沧自贸公园、厦门儿童公园、大曦山郊野公园等众多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旅游新热点;厦门沧江剧院投入使用,为市民带来国际文化盛宴。
一些外地游客来过海沧后纷纷感慨,海沧是一个温馨的城区,处处让人感受到流淌的温情。文明创建“四年四级跳”,两岸义工联盟、“我是小袋鼠垃圾不落地”等志愿组织和项目跻身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受到广泛肯定。
数据最有说服力。五年来,海沧区常住人口增长15%,成为全市人口增长最快的区域。海沧充满了多元的魅力和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来了不想走,愿意“择海沧一城而终老”。
记者手记
跨越之源
本报记者杨继祥
五年来,从“三新”、“四个定位”,到“产城一体、生态宜居、乐活乐业”的活力海沧,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档升级,实现了新的跨越。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滴水穿石、砥砺前行”的海沧精神、“迎难而上、敢闯敢试”的海沧作风,还离不开“党建引领、共同缔造”的海沧力量和“围绕中心、服务全局”的海沧责任。
五年来,海沧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积极践行群众路线,“政府、社会、居民”三者互动共治,形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在转型发展的“快车道”上不断跑出“加速度”。
打铁还要自身硬。海沧驰而不息地抓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服务+绩效”型机关、“敬业+专业”型队伍、治庸问责净化党员干部“两圈”等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总体评价满意率,从2010年的93.5%提升到2015年的100%。
过去五年的骄人成绩,来自这些宝贵的海沧经验;未来五年的蓝图实现,同样离不开这些丰厚的“精神食粮”。举全区之力,集众人之智,党群一心,勠力前行,一个更加美好的活力海沧正朝我们走来。
社会转型以人为本
让市民群众的幸福感更有温度
“以前需要跑社区、街道,至少两趟,现在在家门口的社区办理点一次搞定,方便多了。”前不久,海发社区居民肖贤标到便民服务办理点开居住证明,不到10分钟就办好了,他对此满是感慨。
去年下半年,海沧区率先推行“就近办、马上办”便民服务,把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下沉至村居,建立便民服务办理点,下放93项便民服务事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快办事,办成事,受到广泛欢迎。
“就近办、马上办”,是海沧区深入推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稳步推进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五年来,海沧区在社会治理领域不断创新,率先全省建成三级网格联动体系,通过“全国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验收、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探索形成了“一核多元、互动共治”的治理模式,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协商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创新的“海沧模式”迈向全国。
五年来,全区新增学位15660个、实现“两个100%”,通过首批省教育强区验收,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等系列荣誉称号。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等教育界“三大巨头”纷纷抢滩落户,促进师资队伍的本土化,带动全区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大陆首家台资医院——厦门长庚医院品牌日益凸显,多家专科门诊“百花齐放”,高端医疗人才纷纷抢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中心一特色”……五年来,一个上档次、高标准的大健康服务体系在海沧初具雏形,医疗卫生“升级版”正在加速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海沧作为全国面积最大、设立最早的台商投资区,五年来,持续深耕对台交流,不断搭建新平台,拓展新领域,从经贸、文化到生活,打造了乐活节、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涉台法庭等一个个响亮的品牌,日益成为两岸同胞最温馨的家园。
广大台胞的共同参与,成为海沧推进社会转型的一大亮点。近年来,在海虹社区等5个台胞相对集中的社区,黄瑛芳等5名台胞担任社区主任助理,用充满“台味”的特色服务,为两岸民众搭建起更畅通的沟通“桥梁”,为居民的生活增添一道温馨的“底色”……
很多市民台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这几年来,随着海沧区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不断优化,各项民生工程的陆续投用,他们觉得在海沧生活、工作都十分舒心,幸福也更有了“质感”和温度。(记者 杨继祥 林岑)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