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正文

一栋洋楼 一生寡守 灵水有位特殊的“番客婶”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6-07-24 13:55
  

  读了文章才知‘番客婶’生活的艰辛,与我过去的感知不同。”“我的婶婆就是番客婶,一生吃苦耐劳,集合了妇女的一切美德。”“行文朴实,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番客婶’的不易。”……最近,一篇名为《灵水番客婶》的文章,在微信圈中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在几经探访之下,记者了解到,这篇文章是出自灵水村村民吴式加老先生之手。

  “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番客婶’的文章了,我的母亲和奶奶都是‘番客婶’,她们并不像外界所传的一般风光,一辈子非常不容易。”在吴式加口中,我们了解到了晋江“番客”家庭的故事。本报记者_曾舟萍董严军文图

  婚后即是分离

  闽南语中,南洋一带被称为“番埠”。因此,出门在外洋打工的华侨早期就被称为“番客”。

  “番客能吃苦,到番埠都能很快生存下来,并经过几年的努力,积累一些钱银,然后回家相亲结婚。”吴式加说,未婚番客回乡,一般都选择在农历八九月,相亲定亲,并赶上当年的农历十月十五结婚。因为这一天,灵水家庙需举行隆重的“祭冬”和盛大的宴会,所以成为灵水“番客”集体婚礼的首选。可开春后,“番客”又要踏上往番埠之路,而新婚妻子往往留在家中,就被称为“番客婶”。

  “我父亲也是这样的番客,在我5岁的时候,他回过一次家,这次回家的时间长达1年左右。这一段时间可以说是母亲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光。”吴式加说,一年后,父亲吴麒麟又前往印尼开设肥皂厂。

  “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懂事,一直哭着喊着跟父亲一起走,父亲对我说‘你连双好鞋都没穿,怎么跟着一起去呢?等下次我回来了,带上你一起去。’因为这句话我才安静下来。”吴式加说,他还记得当时母亲一手抱着妹妹,一手牵着他,到安海码头送别父亲,母亲的眼泪已经像断了线的珠子一般,而从那之后,就再也没见过父亲。

  “上世纪50年代,因为印尼排华,父亲的生活也变得贫苦了,只能做苦工得到一点工资,够糊口,想回家既没钱也没办法,也失去了联系。”吴式加说,那个时候,需要侨汇生活的灵水番客家庭生活也陷入了困顿,番客婶们不仅节衣缩食,更要拼命地干农活,增加家庭收入。

  “事实上,从与丈夫分别的那一刻钟起,整个家庭重担也就从此落在‘番客婶’的肩上,有的家庭不只是公公婆婆,而且还有七老八大的祖父母、小叔小姑一大帮人。”吴式加说,他的奶奶长期肠胃不好,吃不了粗粮。为此,母亲长期剩下粗粮换精粮。长期的辛劳,体弱的吴母1969年离开了,消息传至刚恢复通信的印尼,悲痛的父亲也离开了人世,两人相继离开仅半年时间。

  一辈子无尽的守望

  “其实老吴父母的故事还算是‘番客’家庭群体中较为温馨的,大部分‘番客婶’在婚后就再也见不到丈夫。”负责整理灵水华侨资料的吴鸿堂老先生说,在大排华后,印尼出政策要求华人加入印尼籍,商店工作人员要有印尼人。为了生存和生活,远在异乡的一些番客不得不与当地的“番婆”,在印尼建立起一个小家庭,不少甚至音信全无。

  不过,在灵水有一位特殊的“番客婶”,她的故事可以从一栋叫作“松筠节操楼”的房子说起。

  “松筠节操楼”的主人叫做柯秀鹤,1932年,年仅16岁的柯秀鹤,与灵水23岁的吴锤钊订婚,后来,在印尼经商的吴锤钊因病回国就医,两人正式结婚。婚后,秀鹤尽心服侍病中的丈夫,不想婚后不到百日,吴锤钊还是因病去世。伤心欲绝的秀鹤,放不下年迈的公婆,坚持不再改嫁,为贴补家用,她学会了刺绣、裁缝。

  远在印尼的小叔吴垂鋀,听说了寡嫂的情况后,非常感动,不时向家中寄钱寄物,资助寡嫂,又托家乡人为寡嫂抱养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1976年,吴垂鋀回国发现坚强、乐观的寡嫂与几户人家共同生活在破旧的古厝中,决定为寡嫂建一栋洋楼,经过四年的建设,一栋占地1040平方米,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的二层洋楼拔地而起,是当时灵水最大最新的洋楼。

  “当时他认为已不兴建贞节牌坊了,所以就把送寡嫂的这栋房子取名为‘松筠节操楼’。”吴鸿堂说。

  每个“番客婶”都有不同的故事,可坚韧、勤劳、贤淑、孝顺、任劳任怨是她们共同的标签。因为交通、通信中断,生活苦闷的番客婶无法和丈夫联系,所以她们也常把“无情”“没良心”“在外交番婆”等种种的罪名安在番客身上。

  “当年灵水有一个很大的广播,番客婶常常要求听《孤梳闷》《不良心意》《恨冤家》等南音,以排解心中的愤懑。”吴鸿堂说,虽然生活并不如意,可是大部分番客婶在过过“嘴瘾”后,仍是尽自己所能做好一切分内事。

  化守望为大爱

  让家乡更美好

  尽管生活不易,可是灵水的番客婶们,对家乡的贡献却是真挚而热烈。

  “她们在家侍奉公婆,养育儿女,让在外讨赚的华侨们有了一个安稳的大后方,华侨们可以安心在外打拼。”灵水古村保护领导小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华侨们的侨汇,不少番客婶毫不吝啬地捐出,“为了灵水建设需要,番客婶们也会想办法向海外的华侨募捐。”

  至今,在很多灵水老人的印象中,灵水的道路几乎见不到泥泞小路,因为华侨们年年都会为家乡捐赠。

  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的灵水中心小学,是印尼商会会长吴河水先生首倡集资于灵水吴氏家庙内,创办“灵水两等小学堂”;上世纪20年代初,改校名为“私立灵水进化小学堂”;1937年至1939年,改私塾为“进化分校”;1940年至1943年,“进化分校”改为“灵水新村小学;1943年,灵水进化、新村两所小学合并为晋江县康乐乡中心国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校名为“灵水中心小学”。2013年,灵水中心小学迎来了百年校庆,在学校的每一步进步背后,都离不开灵水“番客家庭”们深沉的爱。

标签: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蒋少杰蒋少杰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