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正文

许集美: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6-07-02 12:15
  

  晋江新闻网7月2日讯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许集美于今年4月在福州逝世。许老70多年的革命工作,给党和人民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一生践行为党奋斗终生的高远境界值得共产党员学习和发扬。

  手绘红旗宣誓入党

  许集美出生于晋江安海。抗日战争爆发后,安海养正中学师生积极投身于民族救亡运动。也是在这一时期,养正中学的革命火种开始点燃,一直追求进步的许集美于193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15岁。

  时值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次反共高潮之际,白色恐怖笼罩下,入党也意味着要冒生命危险。许集美生前在接受晋江市档案局和本报联合开办的《晋江口述档案》栏目采访时曾回忆说,当时,他和几位同学一起自己动手画了一面红旗,在老师的宿舍里秘密举行了简单而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从此,许集美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

  冒生命危险

  投身游击斗争

  许集美很早就显露出领导的才能。20岁出头,他就成为泉州地区党组织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开展群众运动和游击斗争。

  一天夜里,许集美和泉州中心县委领导班子、主要骨干在党内秘密联络站开会,研究如何恢复晋南地区活动,会议一直开到下半夜才结束。会刚开完,许集美正坐在背对大门的桌前忙着写信部署任务,突然,5个身穿黑制服的警察杀气腾腾地举着上膛的盒子枪冲进门。许集美本能地避过警察的目光,把刚写到一半的信纸揉成团,迅速吞进肚里,另一名干部吴学诚赶紧亮出《中央日报》编辑身份,才化解了危机。

  以学校为阵地

  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抛头颅、洒热血是共产党员不变的信念。为了建设好党的宣传阵地,许集美积极投身抗日宣传活动,1942年,安海俭德、铸英、安海中心小学等学校师生组成的晋江二区抗敌剧团等,就是由他和支部党员组织建立的。

  当时,《麒麟寨》《白毛女》等众多剧目在晋江沿海各镇巡演。许集美介绍,当时学校师生还编写了抗日救亡宣传小册,对青年学生和群众进行抗日救国教育,培养了不少地下党员。至新中国成立之时,养正中学共有地下党员59名、地下团员37名。1943年到1945年,许集美作为中共晋南同仙惠边区负责人、中共安溪县工委书记,为南下粤东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穿梭在南安、惠安、仙游等地的深山老林做打通路线工作。经过艰苦的斗争,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

  不怕苦累

  奉献革命事业

  许集美工作从不叫苦叫累,他的文集《不改其乐》中写到一个故事,尤为感人。

  那是1947年,闽浙赣游击队戴云纵队整编后没几天,便遇到敌军大规模的围困,许集美带领一支队伍艰难突击。因为两天两夜没吃没睡,许集美胃病复发,痛得厉害,终于支持不住,晕倒在草地旁。急行军的战士们从他身边匆匆过去,都没有发现。戴云纵队直属支队副支队长高祖武发现了许集美,赶紧用水壶将他灌醒。担心自己影响队伍,许集美醒来后对高祖武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实在走不动了,你要赶快带队伍找黄国璋同志,不要因为我而耽误了!”后来,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许集美和留在后面的几位同志终于突围。

  心系老区建设

  “教育扶贫”恩泽学子

  新中国成立后,许集美先后在晋江、泉州、福州、三明、莆田担任领导职务,为当地工农业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对老区的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许集美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离休后,许集美在社团挂职二三十个,他和其他老同志为老区扶贫扶建并逐步实现现代化殚精竭虑,从各个方面促进老区的建设和发展。

  “教育扶贫”是许集美在全省最早提出的一项根本性扶贫政策,包括学校教育、农民工培训和培训职业技术人才等。

  许集美和华侨黄仲咸先生,因“教育扶贫”结成挚友,共同为老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成为“教育扶贫”的一个典型。从2002年开始,由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捐资,许集美、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和设区市、县(市、区)老区建设促进会承办的助学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展开。据悉,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助学奖学活动扩大至福建省九个设区市的山区、老区,至今已出资5000多万元、奖助85050人次。

  (记者_陈维曦)

标签: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吴择吴择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