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多部门联合展开“拆违行动”铁腕拆“两违”
▲同安区多部门联合展开“拆违行动”。
执法人员及时出动,对一处违法建设实施拆除。
随着全省“两违”综合治理迈入攻坚阶段,同安区对危害严重和影响恶劣的“两违”采取铁腕手段。在市两违治理办、市执法局的强力支援下,6月21日,市、区相关部门齐心协力,联合拆除侵占同安区西柯镇官浔社区“金包银”周边道路、绿化及政府收储用地的“两违”建筑物1.5万多平方米。截至目前,已拆除官浔“两违”近2万平方米,腾出土地面积6.5万多平方米,长达一个多月的“官浔两违治理攻坚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强力拆违
日拆1.5万平方米
21日上午,记者跟随执法人员来到 “金包银”小区现场,看到大部分违建的违建户、承租户已将相关物品搬离。随着拆除机械不断推进,一处处违建铁皮屋轰然倒下,被侵占许久的绿化带、宽阔的道路重新展现在居民面前。
“不能因为满足少部分人的私利,而影响大部分居民的共同利益。”社区居民吕先生告诉记者,这些违建抢占绿化带,导致路面变窄;不规范经营的店面使环境变得脏乱差,居民生活品质大大下降,而且原本一些合法经营的店面生意也深受影响,严重破坏了“金包银”小区周边的生活和经营秩序。因此,对于此次拆除侵占道路和绿化带的违建物,他非常支持。
而在美溪路西侧的政府收储用地上,围墙被人为破坏,不少人侵占收储用地建驾训场、铁件加工厂、废品收购处等,在当日的执法过程中,这些违建被一一拆除。一处地基被用黑塑料布遮盖,也难逃执法人员的“火眼金睛”。据执法人员介绍,这处地基在上一次拆除行动后顶风抢建,一经发现马上拆除,绝不手软。对于可能出现“死灰复燃”的违建高发区域,执法人员将加强日常巡查监控,保持高压态势,予以坚决打击。
当日行动共顺利拆除“金包银”周边和侵占政府收储用地范围内的“两违”建筑面积共1.5多万平方米,再掀同安区“治违”高潮。
多方联动
让“两违”无处遁形
为整治官浔社区“金包银”周边“两违”建筑物,市区两级两违治理办上下联动,市两违治理办、市执法局对整治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实地走访调研,并对整治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6月21日,市执法局派出30名执法人员参与同安区对官浔社区“金包银”周边违建的整治工作。
区级各部门加强联动,在区委、区政府的部署下,全力配合开展整治工作。5月19日,区领导带领政法委、执法局、西柯镇政府、公安分局、检察院、人民法院、信访局、卫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消防大队、交警大队、电力集团、水务集团、国投集团、同安公证处、轻工集团、市土地开发总公司、官浔社区管委会等部门到官浔社区现场查看“两违”情况,并在西柯镇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对整治工作进行部署。
5月26日,同安区政府组织多部门联合展开“拆违行动”,首批拆除“金包银”工程东侧干道北段沿街300米两侧违法建设的店面、加工厂、汽车培训场等“两违”建筑物约4500平方米,有效地震慑了其他违建当事人和承租户。在这次行动中,虽然遭遇暴力抗法致18名执法人员受伤,但现场局势得到快速有效的控制并顺利完成拆除工作。公安部门也对暴力抗法行为及时介入调查取证,依法处置违法人员。
在完成首批拆除行动后,执法、消防、工商、水电等相关部门加强宣传攻势,采取限期搬迁等措施,多措并举,强势推进整治工作,督促承租户自行撤柜搬离,督促违建户落实自拆,为此次大规模拆违行动做好铺垫,取得良好效果。
疏堵结合
建设永久商业设施
西柯镇官浔社区地处厦门市环东海域工业集中区,辖区内有思明工业园、湖里工业园、同安工业园、轻工食品工业园和益杨电子工业园等。由于各工业园周边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私房出租、餐饮娱乐等民生需求市场又十分活跃,在利益的驱使下,官浔社区及周边“两违”纷纷冒出。
同安区执法局局长林拥护告诉记者,官浔社区“两违”主要分布在“金包银”小区周边和东侧的政府收储用地内。这些侵占道路、绿化带和政府收储用地建设的“两违”建筑物主要用于经营餐饮店、食杂店、废品站,甚至还有汽车城、加工厂等,这些大多属于无证无照经营的店面,不仅扰乱了周边合法商户的市场秩序,还产生大量的垃圾和噪音,使周边环境变得脏乱差;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乱搭乱建长期占据道路,致使行人、车辆无路可走,人车争道,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社区居民和企业、商户反映强烈。
为彻底解决此处的违建问题,同安区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在严厉打击违建的同时,根据片区的实际需要,恢复道路两边绿化带,规划在官浔社区“金包银”工程中增加建设永久商业设施,扩大商业运营面积,满足附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在该永久商业设施建成前,为满足需要,同安区将规划建设临时商业设施,引导违建区商户搬迁至商业规划区,从源头遏制“金包银”周边“两违”行为,并以“金包银”项目带动村集体收入的增长。目前,该“金包银”项目已进入设计阶段。
文/图 记者 卢漳华 吴耀东 通讯员 蔡剑明 陈嘉新 王慧婷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