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副刊署名文章:泉州这艘船
泉州宋代古船出土现场图片来源:泉州网
两艘船,一艘于风雨中沉没,而海上依旧白帆浩荡;另一艘,在辉煌中谢幕,海面上却从此帆影不再。白帆浩荡的幕后,是唐以来宋元朝廷保护海上通商贸易自由的开明政策;帆影不再的背景,是明朝严厉的海禁政策:“濒海居民不得私自出海通番”,泉州市舶司关闭,民间海船被强令改造成无法远洋航行的平头船,双桅海船被焚毁,民间造船、出海、市蕃货、用蕃货,一律绳之以重刑。民间航海贸易被迫停止。十三到十五世纪中国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船、最大的港口城市、最优秀的水手和最有势力的海商,在朱元璋先后四次诏令“片板不许下海”的禁令下,这一切,宣告沉寂。
我们无法想象海禁两百年里,泉州人是怎样望洋兴叹无奈度日的。广阔的海面上,除了官方的船队外,中国海商的帆影已从海上消失,“每岁造舟通异域”的泉州已无可通异域之船。郑和身后,海上世界沧桑巨变。利益驱动与冒险情结,在西方地理大发现的光辉照耀之下,西方世界如潮水般一浪接一浪地冲击着中国海岸。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纷纷控制了东南亚的重要港口,西方船只在世界所有大洋中畅通无阻。明清之际,迫于压力几度开海又禁海的几番折腾过后,中国雄踞海上的机会,失而复得,得而复失。
1904年,郑和下西洋五百年后,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提请国人重新记起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其中有骄傲,也有悲愤:西方现代化历史的起点上,有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我泰东大帝国,与彼并时而兴者,有一海上之巨人郑和在”,这是骄傲。然而还有悲愤:“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首开中西航海与现代化研究之比较研究的梁启超,带给后人沉重的历史追问,与短暂的骄傲相比,悲愤更刻骨铭心。
在泉州,这艘静泊的古船,每天都迎来如织的游人。远方的来客端详它,仰望它,泉州人热爱它,尊崇它,以它为骄傲,它几乎成了泉州这座城的化身。这艘船不仅记录着一段泉州人造船与航海的辉煌历史,也承载着作为使者的骄傲,寄托着泉州人新世纪续写远航梦想的新希冀。在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城市里,四百年尊荣,与船密不可分。这艘“船”的起锚与航行,扬帆与靠岸以至搁浅与沉没,与海有关,与风有关,与这片面向海洋的陆地有关,更与历史大潮中的人有关。
公元565年,印度名僧拘那罗陀在刺桐港九日山的延福寺,一边翻译着《金刚经》,一边等候季风,南航马来半岛。这件事被史学家当作泉州海外交通见诸文献的最早记载。刺桐港,即泉州的古称。那时,海船的出行和航程要凭借季风和洋流。秋冬之际吹北风,满载着中国陶瓷、丝绸和茶叶的船只,从刺桐港驶出;第二年的春夏之际吹南风,外面的商船又载着香料和药物进港。在宋代,每年海船往返季节,泉州太守都要率僚属到九日山,举行盛大的“冬遣舶、夏回舶”祈风祭海仪典,敬祭海神,向通远王祈求赐风,福佑商舶在海上往返畅行,顺风顺水。对于依赖风力航行的船舶而言,风,几乎决定了船的命运。祈风,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是对风的敬仰,是对不可抗的外力的深深祈愿。
今天的九日山上,可以看到十三方“祈风”石刻。据说泉州已恢复了这一古老的仪式,相信这隆重的仪典里有泉州人最深切的企盼。站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上,泉州,何尝不也是一艘船呢?
此文原载《人民日报》( 2016年06月20日24版)
- 泉州-逾7万学子明天中考 开考15分钟后不能入场2016/06/20
- 泉州-严控合标电动车价格虚高 多家销售商降价2016/06/20
- 泉州-石狮猥琐男子对13岁女孩露下体做不雅动作 被拘留9天2016/06/20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