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海底考古重磅发现 确认南宋和元代沉船遗址
正在平潭海坛海峡进行的水下文化遗址摸底调查又有新发现,已确认南宋和元代两处新的沉船遗址。除了出水的龙泉窑瓷器,还在南宋沉船遗址中首次发现古代建筑材料。
此次摸底调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组成海坛海峡水下考古调查队联合开展,从5月21日开始,为期一个月。
6月1日,记者跟随平潭海坛海峡水下考古调查队来到小练岛周边海域,他们将进行水下遗址探测。记者了解到,在潜水员下水作业前,考古队会先向海里投放声纳探测仪,利用声波原理将海底的地貌情况形成三维图像,显示在电脑上进行分析。在判断出大致区位后,考古船会向海里投放橘红色浮标标记,等到潮水相对较平,考古队员就可以根据浮标顺着绳索寻找水下目标。
“这次摸底调查,我们已经新发现两处沉船遗址,一处是草屿海域的南宋沉船遗址,首次采集到古代建筑材料;一处是靠近福清八尺岛海域的元代沉船遗址,出水了部分龙泉窑瓷器。”现在在区社会事业局文体处挂职的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羊泽林说。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水下考古队员在平潭海坛海峡陆续发现了一批重要水下文化遗存,为研究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使得福建成为中国水下考古工作重点地区之一。
平潭海坛海峡水下遗址位于海坛岛西、北侧海域,是我区唯一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大陆沿海首个国家级水下遗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福建乃至全国已知水下遗存分布最为密集、内涵丰富且文化面貌相对明确的水下遗存分布区,这些水下文化遗存的时代序列完整,从五代一直延续到清代。
此前,平潭海坛海峡水下遗址已确认“碗礁一号”清代沉船遗址等10处水下文化遗存,但还有一批水下文化遗存疑点有待于进一步确认。此次水下文化遗址考古工作,将针对平潭海坛海峡水下沉船遗址的数量和保存状态进行全面的摸底普查。
“这次新发现的龙泉窑瓷器海外发现比较多,但首次发现石质建筑材料,填补了平潭沉船遗址建筑材料类型的空白。”羊泽林说,水下考古队还在娘宫附近海域,对发现年代最早的五代沉船遗址进行复查,“又发现有被盗捞的痕迹。”
“海坛海峡所在海域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海丝’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从学术价值上来看,它还是研究中国古代陶瓷贸易史的重要一环,还可以进行古船尤其是‘福船’的船型研究。”羊泽林说,我区目前正在计划筹建水下博物馆,对“碗礁一号”等沉船出水文物进行保护展出。
人物特写
深海探戈
羊泽林与平潭的“水下之缘”
“慢点慢点,前面有浮标!可以了,浮标过去了!”站在考古工作船二层甲板上的羊泽林一边认真看着海面上的动静,一边与驾驶室保持联系。
“我们用声纳探测水下情况,要是不注意看着海面的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很容易将声纳设备缠住。”羊泽林指着一个外形很像鱼雷的声纳说道。
羊泽林是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去年4月,他来到了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文体处挂职。现在,他正率领一支考古队在平潭开展水下考古摸底工作。
实际上,他与平潭的水下缘份可以追溯到2005年,那就是当年在全国引起轰动的平潭“碗礁一号”沉船考古,这也是他参加的第一次水下考古作业。
“2005年平潭‘碗礁一号’是我的第一个考古地,打捞发掘出了不少青花碗、杯、盘,那是我第一次在海下见到整船的文物瓷器。”羊泽林说,这些瓷器都是清代前期的外销精品,捧着它们的时候,觉得真是件非常神奇的事情。
之后,在2006年、2007年,羊泽林又在平潭大练岛附近海域发现了元代沉船,发掘出了元代龙泉窑瓷器。2009年、2010年、2014年,他都在平潭海坛海峡附近的海域进行调研与复查。
“平潭海坛海峡水下遗存分布非常密集,内涵丰富且文化面貌相对明确,因此在2013年,平潭海坛海峡水下遗址获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羊泽林说,全国沿海城市只有平潭一处水下遗址获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羊泽林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平潭。而在平潭的时间,大部分又是在海上工作,做着水下考古发掘工作。
“细细算来,我和平潭的‘水下世界’很有缘。平潭是一块宝地,水下蕴藏着很多丰富的文化遗存。平潭水下考古工作从无到有,现在慢慢步入常态化,我心里很高兴。”羊泽林说,平潭周边海域面积广,要尽快摸清“家底”,这些水下文化遗存中出水的文物及沉船史迹,是研究论证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航线、港口及商贸交流的重要实物证据,也将有力地推动平潭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 泉州7个县16处老区革命遗址获专项修缮资金2015/09/14
- 致远舰考古调查结束后将回填 防止有人故意潜入2015/10/12
- 号外号外!古锡兰习俗奇特王子姓名或误传20年2015/10/28
- 西媒:考古学家“非常确信”莎士比亚头骨已失窃2016/03/26
- 3月1日起 省新规施行保护“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2016/01/30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