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亚凯旋门附近一男子辱骂卖菜阿婆 反拍女路人威胁传色情网
情绪太多 但别越过边界
“泉州一超市男老板呵斥卖菜老阿婆”,昨天,这事应该是“泉州马路头条”,在这场风波里,除了愤怒,谴责,恶搞,还有一部分不同的声音,需要表达。
街头的小冲突,从谴责逐渐变成一场网民狂欢,这在泉州还较少遇到。
不仅巨量网友表达了或温和或激烈的观点,还有人赶赴现场,用词肮脏者也不乏其众。部分网友甚至脱离事件本身,人肉搜索和PS“表情包”传播,自己成为新闻的一部分,甚至是主角。
男店主掀老阿婆的地摊,威胁制止他的热心女市民,展现了一种暴力、一种欺凌。这种欺凌是壮年对老年的,男人对女人的,有力者对无力者的。网友投射其中的愤怒,是对弱者的保护,对正义的守护。
男店主显然应承担责任,同时受到舆论批评。问题是,该受到怎样的责罚,经受怎样的批评?
其一,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责罚对等。即,你犯多大错,就承担多大责任。如果仅因为情感或价值观难以接受而无限放大责任,诸如有人别 车你就撞他,学生做错题你就打他,那么人人都不安全。同样,之前有人呼吁买卖儿童者都须判死刑,基于道德和价值观的审判,忽略法治原则的愤怒,无疑是粗鄙 的。
这一次,人肉、PS恶搞、公布电话骚扰,显然都是超出责罚对等的暴力,是必须抵制的以暴制暴。
其二,舆论干涉当遵从边界原则,即是否导致无辜者卷入,或可能导致严重的后续反应。前者比如其家人遭到骚扰,后者则比如过大压力使事态升级,甚至出现伤害别人或者自我伤害。
一位女同事就敏感地问我:如果辱骂者是位普通女性——说实在的,这事发生的可能性并不低——那么,遭遇上门声讨,乃至辱骂骚扰,她可能在重压之下自杀——这种事也不是没发生过。
我还想说的是,手机时代,尤其是微信朋友圈,几乎都是自己圈层人所带来的信息、情感。和微博不同,这些信息和情绪几乎都是单向度的,是固定输出或自我反射的,所有判断和情感表达都在反身加强而不是自我审视,情绪化就是反理性,只会激化矛盾。
敢爱敢恨,敢怒敢言,既是个人权利,也有助于建设社会共识,但别越过舆论边界——真理往前多迈一步就是谬误。
而现今我们常面临的尴尬是:评论太多,真相根本不够用;或者说,情绪太多,事件根本不够用。
网上带来的暴力和撕裂,连拍视频的热心女士都不愿看到(事后她已删除了视频)。热情,乃至善良,往往还不够;基于真相的讨论,合理的情绪表达,才是可接受的。(泉州 环竹/文)
同情弱者不能成为愤怒的狂欢
横眉怒目的超市老板大声呵斥白发的卖菜阿婆,从视频流出后,不到1个半小时里,超市老板俨然已成为“泉民公敌”了。强与弱的力量对比,触动了网友敏感的神经,因为我们都同情弱者。辱骂、不尊重老人的行为要谴责,网友愤怒也合情理。
超市老板没有及时出来道歉,也进一步刺激网友的神经,于是乎,愤怒的情绪开始向“狂欢”升级,甚至有网友制作出超市老板的“表情包”,广泛流传。
不禁想想,同情弱者难道就可以不顾一切地“惩罚”犯错者吗?清华大学教授刘瑜曾说过:“愤怒之所以会上瘾,大约是因为愤怒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而手机、网络的发展又给了我们愤怒表达的平台,但是愤怒不是发泄,它也有边界,我们不能让同情弱者成为愤怒的“狂欢”。
愤怒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节制,愤怒也会发展成伤害,或许还要为此付出代价。
(泉州 独立韩秋/文)
卖菜的权利,到底谁说了算
昨天,很多泉州市民的朋友圈被刷屏了。超市老板吴某成为“网红”,老奶奶的家属也报警了。
吴某凭什么不让老奶奶摆菜摊,还理直气壮地口出狂言?我想起了一件往事,发生在2013年5月底,市区南环路一家汽车专卖店,因为嫌门口的6棵 绿化树盘架子长得茂盛,遮挡了招牌影响“财运”,擅自雇人将这6棵树修剪成了“大光头”——这当然不被允许,专卖店被罚款1000元,并赔偿毁坏绿化带来 的损失。
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两起事件,有一点是相同的:店主把店门口当成专属地盘,对于任何“侵占”行为,都有权处理。显然,这种权利的界定是错的。
那么,卖菜的权利,到底谁说了算?因为行为太过分、事闹得太大,吴某只能躲起来,暂时还无法得知,他是否曾向城管部门反映过老奶奶涉嫌占道摆摊 卖菜、主管部门如何处理。但老奶奶卖什么菜、在哪卖菜、该被如何对待,吴某肯定无权决定。如果,城管掀翻小贩的摊子,是执法的规范性出了问题;而吴某掀了 老奶奶的菜摊,是行为的合法性出了问题。
涉事双方的生活都要继续:既然已经报警,就要相信会有公正的调查结论和处理方式。(泉州 牛童/文)
(记者 陈莹钰 黄谨 李梓召 见习记者 赖志昌 文/图)
- 女大学生网购差评遭威胁:不删就把信息卖色情网站2016/05/21
- 厦门-男子收到陌生微信“死亡威胁” 疑因给滴滴司机差评2016/05/10
- 厦门-乘客给滴滴司机一星差评遭人肉和死亡威胁2016/05/05
- 怀疑妻子被人跟踪 男子威胁他人被拘2016/04/22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