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四、优化政府服务,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为人民群众提供比较充裕的公共产品和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在当前形势下也可以增加有效投资、鼓励居民消费,有利于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转变政府职能,要从人民群众需要出发,加强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转变政府职能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办事效率的提升上。只有高效运行的服务型政府,才是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要着力提高“双创”服务效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这几年,“双创”对于扩大就业、促进新经济发展、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发挥了关键作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今年就业压力很大,有765万高校毕业生、500多万中职毕业生需要就业,还有退役军人需要安置。特别是在推进重点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不能造成大量富余职工失业,而要通过多方面措施创造新岗位实现转岗就业。同时,还得给农民工就业留出空间,10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必须达到。现在每天新增的4万户市场主体,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双创”仍有很大发展空间,群众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还有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但也遇到不少障碍。各地区各部门要因势利导,主动服务、跟踪服务,扶上马送一程,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要加大对企业减税降费力度。落实好已出台的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阶段性降低“五险一金”费率等政策。从5月份开始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衡量这项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确保小微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双创”企业税负总体上只减不增。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出台支持“双创”的减税降费措施。同时,要不断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实施企业开办和成长“一条龙”服务,点对点地提供政策、信息、法律、人才、场地等全方位服务,让更多的市场主体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确保新注册企业增长势头不减,活跃度提升,让它们生得出、长得好,促进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二要着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目前我国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结构不尽合理,需求和潜力都很大。要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方向,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基本公共服务,要创新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积极性。对于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非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应主要通过市场和社会来满足。要放开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业,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多渠道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这样不仅可以形成公共服务供给新机制,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也能直接带动投资和消费,助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
三要着力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政务服务涉及各类市场主体和千家万户,群众、企业打交道最多。要简化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但现在有些事项办理,从理念到方式都还很落后,办起来费时费力。所以,在改进政府服务方面还要加大力度。要依托各级政府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力争年内实现各类服务事项预约、申报、办理、查询等全流程网上运行。要把实体政务大厅、网上政务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结合起来,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让企业和群众打个电话或点下鼠标,好多事就能得到回应和解决。
优化政府服务,要抓好基础性工作。当前,一些部门职责不清、体制不顺,不少事情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既降低了效率,又增加了成本。要推进政府职责优化配置和统筹整合,减少部门职能交叉,理顺职责关系,解决制度“碎片化”问题。同时,要推进流程优化再造。政府所有事项都要有规范的标准,程序上简约、管理上精细、时限上明确,推动政府运转流畅高效,决不可久议不决、久拖不办。
优化政府服务,还要切实兜住民生底线。现在仍有一部分社会群体生活比较困难。全国有6600万低保人口、8500万残疾人、55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20万流浪乞讨人员。当前,一些地区财政收支压力加大,但再困难也要保住基本民生、兜住底线。底线兜住了,也可为创业者特别是青年人创业解除后顾之忧,即使失败了也有机会再次创业。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工作报告》已对此作出部署,地方各级政府一定要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 李克强屡提“S型曲线”理论有何奥妙?2016/05/22
- 李克强部署推动央企“瘦身健体”提质增效2016/05/19
- 李克强会见法国外长: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出现好的势头2016/05/18
- 李克强:信息数据“深藏闺中”是极大浪费2016/05/15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