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公里送教路 13岁的希望路
陈垂应老师将小炜的症状拍下来,回去再研究
今日是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的主题是“关爱孤残儿童,让爱洒满人间”。
说到关爱孤残儿童,晋江的“送教上门”工作尤其值得一说。
去年春季,晋江市启动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服务工作,因生活不能自理等客观原因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的重度残疾儿童在家也能上学了!目前,这项工作已实质运作一年,本学期送教对象37名。
作为业务指导单位,晋江市特殊教育学校不断加强对基层小学送教教师的个别指导,适时总结经验,力争把好事办好,本学期仍有22名教师奔走在送教路上……
陈垂应老师(右)为小炜做康复训练,小炜的父亲在一旁辅助
许文权老师教小炜洗手。经过多次训练,小炜已经懂得不少生活常识
周一下午2点,许文权、陈垂应开着私家车,从晋江特殊教育学校出发了。16公里外的永和镇坂头村,13岁的小炜也正盼着老师到来。
“第一次去,我的手机导航地图竟然找不到这个地方。”许文权笑着说。一年过去了,许老师早已轻车熟路,把车停在空旷处,再走一段曲折的村道,就到小炜家了。
小炜是一名脑瘫儿,无法站立行走,平时只能靠双手支撑爬行。“前几年,我送他到村里幼儿园上学,陪着他上课,一个月不到,他就坐不住了。”小炜的爷爷说,没想到党委政府对残疾儿童这么关心,把老师送到家里来了。
送教一年,小炜只学会了辨认简单的颜色、分辨数字1-5,写数字“1”和“0”,比较多和少、长和短、高和矮等,但他很喜欢和老师在一起,看到老师来了,会主动倒茶。
“这些正常孩子一会儿工夫就能学会的东西,小炜却用了一年时间,需要老师多次的重复教学。重复教学是枯燥的,但是只要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家长就很高兴,这也是我们继续教下去的动力。”许文权说。
坂头村榜西小学的陈占语老师是小炜送教的责任老师,许文权是陈老师的定向指导老师。除了一起商定教学内容外,许老师几乎每周都会下乡,亲自参与送教。
每次,看到小炜在地上爬,许文权的心都有些刺痛。怎样让孩子活得更有尊严,切实减轻家庭负担?“如果能让小炜学会站立,依靠辅具生活自理,这比会背乘法口诀、会背唐诗宋词都更有意义。”许文权觉得。
为了让送教工作更有针对性、更有效,这学期,晋江特殊教育学校选派4名老师赴重庆,参加脑瘫康复培训,陈垂应就是其中之一。上周,陈老师已经对小炜进行了肢体发育情况的细致检查,并初步制定了康复训练计划。
“先天脑瘫导致的下肢肌肉萎缩,骨骼发育不良,双腿互搭成‘剪刀腿’。首先要让他学会摆位,把双腿打开,然后是腿部的伸收训练,并学会高跪。”为帮助小炜更好地训练,陈垂应自费买来了坐垫、滚筒等用具。
小炜有些好奇地躺在坐垫上。陈垂应让小炜的爸爸一起配合辅助教学。毕竟,送教老师一周只上门一次,而康复训练每天都要坚持,平时的训练还得靠家长。
坐着、伸出双腿、屈膝、再伸直,我们平时已成习惯的简单动作,对小炜来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他的腿抖得厉害,多次试图用双手去抱起腿来,陈垂应及时制止他,再次示范,小炜的爷爷奶奶也在旁边为他加油。听到大家的鼓励,小炜咬着牙,膝盖一点一点地弯起来,终于把双腿屈膝收回,又很快蹬腿伸直了。
康复训练是件消耗体力的活儿,略作休息后,小炜又练习了一遍。“不能急于求成,不要一下子想孩子学会走路,这像正常孩子一样,从翻身到坐、爬、站,最后才能学走,需要一个过程。孩子13年腿没有使用过,要慢慢训练……”陈垂应一边鼓励小炜,让他集中注意力;一边叮嘱家长,提醒单独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小炜学会了走路要去哪里啊?”陈垂应问。“我要帮阿嬷去菜市场买菜!”小炜仰起头,发音不甚清楚,却很坚定。听到这话,小炜的奶奶眼眶红了,她告诉孙子“要听老师的话,认真学”。
一个多小时的训练结束了。听到许老师和陈老师要回去了,小炜刚才还笑眯眯的小脸,一下子笑容消失,还皱起了眉头。
“舍不得我们走啊!放心,下周我们还会来的,你在家要听爷爷奶奶的话。”许文权蹲下身子,拉着小炜的手说。
记者从晋江市教育局了解到,今年秋季后,每个“送教上门”服务对象上课次数、课时还会增加,即每周不少于2次,每次3课时,每学年不少于240个课时。
(记者_陈海勇 董严军 文图)
- 泉州-丰泽试点“互联网+助残” 残疾人享多项上门服务2016/05/11
- 漳州-助残创业协会成立 助力更多残障人士实现就业创业2016/05/10
- 无声厨房里的厨师梦2016/04/15
- 关爱生命 爱心助残 晋江长跑协会献爱心2016/04/10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