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迎世界 向海再远航——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周年巡礼
新华社福州4月20日电 题:开门迎世界向海再远航——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周年巡礼
一百多年前,这里是五口通商口岸,诞生了“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三十多年前,这里是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如今,古城福州以国家自贸试验区的新姿再看世界、拥抱全球。
2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迎来挂牌一周年。一年来,31.26平方公里、由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福州保税港区组成的福州片区,紧紧围绕国家任务,乘风破浪、奋力前行,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成绩单。
“三区叠加” 打造驱动发展新体制
自贸区福州片区、“海丝”核心区中心城市、福州新区,三大国家战略交汇于此,赋予千年榕城全新的国家使命和国际化视野。
“三区叠加”的机遇在前,如何谋划三大战略高位嫁接?这要求福州必须以时不我待的决心,加快与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接轨,打造驱动发展的新体制。
福州自贸服务大厅,这个仅用十天时间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自贸区“窗口”,成为一年间福州片区最繁忙的地方。一年来,近1.2万家企业在此注册成立,注册资本达1485亿元。
福州保税港区1.2万平方米的“太元行”汽车运营中心展厅里,160多辆奔驰、宝马、路虎等高档进口汽车整齐列队。中心负责人唐文说:“去年进口量一下子就冲上去了,今年一季度公司进口量已赶上去年全年。”
这是自贸区福州片区“整车一体化快速通关”带来的成效。进口车通关放行从半个月缩短到1个工作日,去年进口车到港同比增长近八成。“今年争取翻一番!”港区管委会负责人信心十足。
福州片区已全面实行负面清单外资管理模式。去年7月,日资企业——东北理光(福州)印刷设备有限公司的复印机再制造项目投产,通过专业甄选回收境外的品牌旧复印机进行再生产,达到国家以及行业标准,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复印机企业再制造项目。
“没有负面清单模式,就没有我们公司的新业务。”东北理光生产管理部门负责人高龙英说,二手设备进口、外资投资再制造产业,以前都需要逐项审批,负面清单制度使企业跨过了审批门槛。
向“海”而生 创造向“海”跃进新格局
位于向“海”而生的开放前沿,福州片区正创造向“海”跃进的开放格局和精神气度。
作为推动“海丝”合作的重要载体,位于福州保税港区的“海丝商城”已入驻100多家企业,配套建有国家级检测实验室。商城相关负责人表示:“商城的目标是打通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通道。”
“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首批支持的项目,目前已发展境内外会员350家,在马来西亚已设立分中心,越南和缅甸分中心也在积极筹备中。
既有“开门迎客”,更要“扬帆出海”。福州片区挂牌后专门建立境外投资“一站式”服务平台,先后有19家企业跨海投资印尼、马来西亚、柬埔寨、澳大利亚等国家,总投资额达6.58亿美元。
“深化海丝合作,凸显功能特色。”福州片区管委会方面表示,未来福州片区还将加强互联互通建设,构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海丝”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创新为道 崛起自贸新业态集群
“金融改革”被视为自贸区试验的重点和难点。4月15日,央行出台关于支持福建自贸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细则,当天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即为区内企业办理了首笔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的备案。
据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行长杨展鹏介绍,一年来,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大胆创新,已累计拓展自贸区客户2101户,国际结算量302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量93亿元,并在跨境借款、产业基金等诸多领域实现业务首发,积累了丰富的自贸区业务经验。
跨境电商、保税展示、整车进口等一批新业态也向福州片区靠拢并快速发展。
营业面积2万平方米的利嘉国际商城年初开业,是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保税展示交易区。“到今年10月,商城营业面积将是现在的5倍,加上保税物流园区、跨境电商平台,我们将形成完整的贸易产业链。”利嘉国际商业城的负责人叶胜描绘着前景。
物联网、飞机制造、化工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开始在福州片区崛起。
华映科技旗下的科立视公司成立两岸先端材料研发合作中心,成功研发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菌超薄玻璃;片区已聚集50多家物联网企业,拥有220多项核心技术发明专利…… 一年来,福州片区全区利税增加14%,利用外资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的七成,跨境人民币业务增长1.4倍……“我们取得了看得见的成绩,说明我们探索的方向是正确的。”福州片区管委会副主任梁勇说,必须坚持创新、推动创新,这是自贸区建设的灵魂所在,也是完成自贸区使命的动力所在。
(新华社记者 李慧颖 康淼)
- 津闽粤自贸区一年考:制度试验获得大丰收2016/04/21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