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女手绘古城旅游地图 绘出对家乡浓浓爱意
相关链接
一片红瓦,一座古厝,一尊石雕,旅途上的一草一木,都完整留存了古城泉州千年的历史记忆。由李梓瑜团队创作的手绘地图之所以广受欢迎并得以迅速流行,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其善于挖掘闽南本土地方文化特色。从细微处着手,探寻古城历史文化脉络,将闽南风情通过手绘漫画的形式原汁原味地呈现,一直以来都是其手绘作品的亮点所在。以下展出部分由李梓瑜团队创作的手绘作品及介绍,以飨读者。
●古厝
古意指“安置和停放棺木的院子。”而厝字在闽南人的心中有着一份“家和回归”的心境。
“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石,土楼木楼融中西。”泉州古厝有典型的“官式大厝——皇宫起”取中轴对称,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整体衔接一体,屋顶多为悬山式曲线燕尾脊。红砖、赤瓦、青石都是古厝最常见的元素。各种华丽的木雕、砖雕、石雕精妙绝伦。通常一座古厝会有几户人家同住,邻里和睦有礼,热闹非凡。
相传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审知的皇后黄惠姑回惠安娘家,由于滨海日晒风烈,闽王心疼她便特意恩赐其于家乡建立一座皇宫,谁知诏书中写的“汝府上皇宫起”遗漏了“上”字,成了“汝府皇宫起”,结果由一家府变成了一城府,满城效仿皇宫式建造大厝,而一座座橘黄色琉璃瓦厝成了最早有了橙红基调的刺桐城。
从此,在闽南,一般将超过三间两落规模、红砖墙体、带护厝的大厝,其屋顶使用筒瓦、燕尾脊,且施工精致考究的建筑成为皇宫起。
●出砖入石
在明朝万历年间,泉州发生大地震,几乎将整个泉州府夷为平地,朝廷的救灾物资也未能及时拨到,泉州百姓就地取材,将破碎的砖、石、瓦砾堆积而起重建家园,后来人们把这富有创造力的手法传承至今,成为泉州特有的建筑风格。重新组合的出砖入石,用水泥浆、石灰、壳灰(由牡蛎壳烧制而成,可替代水泥)伴着红糖水粘在一起,让整个墙体坚固厚实。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每个出砖入石的墙面都能够找到美学规律,比如石头的排列和砖瓦的比例,完全是“点、线、面”的结合。石头和砖瓦的色彩和谐大气,经常还能看到藤类小植物和苔藓点缀,俨然一幅幅画挂在古巷里。
走在老城区的任何一条古巷,你随处都可以看到出砖入石的踪迹把出砖入石作为背景墙合影留念,才不枉来闽南一游。
●燕尾脊
古时候,在刺桐城里凡是看到屋脊上有燕尾脊,这户人家内必有举人,当时只有官宅才能使用燕尾脊,称为“双燕归脊”,寻常百姓只能盖马背脊。到了明末,一些豪门富家不顾体制,私自兴建大量华丽的装饰用于家庙,慢慢富甲一方的豪门相继效仿。后来,只要有钱修建的百姓,不论家中是否有功名,都可修建燕尾脊,其花样造型也愈渐丰富。有“花窗脊、车窗脊、梳窗脊”等。
●赤砖雕
泉州的土壤基本以赤土为主,泉州人将赤土烧制成红砖,千百年来,这抹赤红不仅成为泉州人祥瑞的色彩,更是根祖和故土的符号。这种热爱,让泉州人毫不计较红砖材质的平凡和粗糙,技艺高超的工匠们把红砖雕刻成砖雕,镶嵌在亭台楼阁上,内容大多是各种传说人物故事,如仙花灵草、祥禽瑞兽等形象。
除了在成型的红砖上雕刻,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将泥筋雕塑成型,然后入窑烧制。长大后方知,原来泉州的砖雕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已深深嵌入我们成长的岁月中。
●剪瓷
在泉州,你经常可以看到屋脊上那些五彩绚丽精美的雕龙、人物或者盘花的建筑部件,那些精美的部件叫作——剪瓷雕。以各种鲜艳的彩瓷碎片作为原料,经过打磨和加工制作成大小不等有型的瓷片。匠人们先把要做的造型混合钢筋、铁丝等制成泥坯雏形,再刷上糖水灰让泥坯富有黏性,半干时将瓷片一片片插入其中,直到完成预期的效果为止。
●骑楼
1819年,有一个英国人在马来西亚南端的一个小岛上,建立了一个自由贸易港,致力于殖民城市的建设规划,由于小岛天气变化无常,时晴时雨,他要求商业街区里所有连栋式店屋的街区楼前必须设置约5英尺宽的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利于行人防晒防雨,称之为“five-fort way”这个聪明的英国人就是为大英帝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
后来南洋回国的华人华侨也把这种建筑风格带回,并且将“five-fort way”翻译成“五脚基”,也叫骑楼。在闽粤地区大力推广,发展成为侨乡地区一种建筑类型,也就有了“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雨”之说。
●番仔楼
闽南多华侨,在传统的闽南家庭中,几乎都曾经有过“下南洋”的亲朋好友。这些归国的“番客”衣锦还乡后也将南洋、西洋的建筑风格带回家乡,所以在一个世纪前,这些特殊风格逐渐形成,称之为“番仔楼”。这种建筑取消了传统四合院里的天井,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美轮美奂华丽的外廊和阳台。
对每一幢番仔楼,我总能想像许多画面:归国的南洋华侨们,把从海外辛苦赚回的钱在故土筑起一座华丽美伦的番仔楼,本可以终日读读报纸喝喝下午茶,表姐教小表妹唱着英文歌,隔壁邻居的小男孩总会偷偷从矮围墙里探视那个穿着漂亮裙子的大姐姐。长辈们的记忆里,华侨总是那么令人羡慕不已,他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们从外面的世界淘金回来,大洋楼里每天都能传来洋气的英文爵士音乐,总会在整点响起沉稳洪亮的钟声,芬芳的花园,还有那一片片美丽的从海外运来的水泥花砖……可是战争爆发了,华侨们都逃离海外,人去楼空…一年又一年,这些番仔楼再没能等到它们的主人,就已经比主人们先老去,一栋栋破败,老去,消失…在泉州的石狮永宁镇就有着这样一栋栋被时光遗忘的番仔楼。
●蚝壳厝
宋元时期,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商船远航至东非海岸,卸货清仓后,将当地沿海的大牡蛎壳作为“压舱物”用来增加船身重量,使归航行驶较为稳重。商船回到刺桐港将这些牡蛎壳废弃在涂滩上,聪明的渔民们见这堆积如山的大牡蛎壳坚硬洁白,可用于修葺房屋,逐渐一座座垒砌起来的蚝壳厝成为刺桐港边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石头厝
在泉州,有一个叫做“樟脚村”的古村落,整个村子的房子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几乎都是由五颜六色的石头垒砌而成,我们叫做“石头厝”。我们随处可以看到时光留下的痕迹和岁月的洗礼,青苔、彩石、绿野,在光影下如同一幅天然的油画。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