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磁灶苏垵又见古窑“烘火仔”
晋江新闻网3月6日讯(记者_赖自煌 通讯员_李玲玲 文图)昨日早上,晋江磁灶苏垵村一处古窑前,村民陈树芳和家人早早就开始忙碌。家里两天前烧制的1000多件手工陶品要出窑啦!
今年60多岁的陈树芳是磁灶苏垵“黑茶古”手工制陶工艺的传承人,从事手工制陶已有半个多世纪;他家的这处窑炉,是陈树芳与父辈人几十年前修的,也是村里目前保存较为完好、唯一还可用于烧制陶品的一处古窑。
“这次烧制的1000多件陶器,有‘黑茶古’、‘急烧仔’(即药壶)、‘炖锅’,以及加入工艺创新的成套茶具等。”陈树芳说,这些陶器他从去年9月就开始制作,原本打算春节前后烧制,但一直没有等到好天气,刚好最近连续大晴天,很适合烧窑(当地人称“烘火仔”)。
经过一天两夜的烘烤、冷却,昨日上午近7时,陈树芳小心翼翼地敲开了窑门,此前灰白色的陶坯经过持续高温烧制,已变成一个个黑色的陶品,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窑灰。
上午10时许,待窑内温度进一步冷却,1000多件陶品开始陆续出窑。陈树芳和家人一件一件地搬出陶品,并用布条轻轻地擦去陶品上的窑灰。这些陶品算是今年的头窑,大多是别人下单定制的。
记者细看刚出窑的陶品,特别是“黑茶古”,相比一般陶器要薄许多,整件陶器宛若一件艺术品,虽无精雕细琢,却能从壶身的纹理上感受到制陶人的用心。
磁灶镇文体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磁灶烧制陶瓷的历史已有1700多年,在宋代已远播世界。其中,磁灶苏垵村传承的手工制陶工艺以制作“黑茶古”最为有名,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崇祯年间,素有“苏垵茶古见火颤(音,意为“叫”)”的美誉。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传统工艺做出的茶壶、药壶几乎没有市场,磁灶不少从事传统手工制陶的老师傅被迫转行,散落磁灶各村落间的古窑也因此荒废,苏垵村也不例外。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苏垵“黑茶古”传统制陶工艺,2012年以来,磁灶镇组织开展该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2013年,“黑茶古”传统手工制陶技艺被收入晋江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苏垵“黑茶古”才又渐渐走进人们视线。
陈树芳告诉记者,几年前,他也曾被迫转行到工厂烧砖,苏垵“黑茶古”申报“非遗”后,他才重新拾起这项老手艺;家里的窑炉早些年也已几近荒废,几年前经过修缮后才又开始使用。
“毕竟这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手艺,还是要继续传承下去。”陈树芳说,目前,“黑茶古”手工制陶已走进村里小学课堂,并成为常设课程,项目也在积极申报泉州市级“非遗”,今后在帮助做好陶艺传承的同时,也希望能为“黑茶古”等磁灶传统手工陶品找到一条生存的路。
- 磁灶公益招聘会 3000岗位虚位以待2016/02/21
- 磁灶三吴青狮阵获邀上春晚2016/02/21
- 磁灶岭畔1公里村道 白改黑月底完工2016/02/21
- 厝边简办儿子生日宴 给全村老人发红包2016/02/21
- 简办儿子婚宴 磁灶上厝张儒德捐10万2016/02/26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