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大范围雨雪天气成因:“极地涡旋”造成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正研级高工吕厚荃解读目前大范围雨雪和强降温天气过程的成因。
记者:造成此次大范围降温天气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特点?
张涛:造成此次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的罪魁祸首就是“极地涡旋”,它有三个特点:尺度大、强度强、位置偏南。尺度大指的是它的影响范围大、更容易稳定维持;强度强是指低压涡旋中心气压低,因此跟它相伴随的冷空气就较强,风大、温度低;位置偏南指的是22日至23日当它发展最为强盛时,中心位置大约在渤海,因此,冷空气影响地区偏南,华南、南海都会受强冷空气影响。
记者:此次强降温是否造成多地历史记录低温极值?会不会出现1991年、2008年那样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张涛:华北北部部分地区会逼近历史同期记录极值(1961年以来1月份最低温度),如河北北部、内蒙东南部;安徽、浙江一带逼近历史同期记录极值的同时可能会逼近历史记录极值;华南东部、江南东部部分地区可能会逼近或突破历史记录极值。山区温度可能下降的更多。广东中北部、广西北部气温可能会破零,25日早晨,福建大部气温可能会破零。
单个过程强度可以与2008年相比较,很强,但不会持续出现2008那样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2008年是五六次雨雪冰冻天气过程连续在一起。本次过程雨雪强度虽够强,但冻雨的范围和强度不如2008年猛烈。26-28日南方虽然还有强降水过程,但是温度有所回升。
本次的强降温过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20日-23日南方的雨雪冰冻过程,另一是21日-25日北方地区的寒潮过程。1991年12月主要是一次大的寒潮过程,那次的雨雪冰冻不是主要特点。从目前比较来看,在低温上,本次寒潮过程是可以与1991年相匹敌的,但寒潮的指标要看降温幅度和最低温度达到何种程度。此次寒潮最低温度虽然很低,但是在单次过程中降温幅度并不算大,因为前期的基础温度很低,1月下旬已经是隆冬天气,所以降温幅度可能不会太大。
记者:寒潮天气对南方的农业会造成何种影响?该如何应对?
吕厚荃: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南方农业影响较大,由于南方农业抗寒能力相对较低,此次低温强度较大,水果、蔬菜、设施农业、水产养殖业都会受到影响,设施农业成本也会增加。
南方的越冬作物为冬小麦和油菜,正处于冬季缓慢生长阶段,长江中下游大部最低气温将达-5至-10℃,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冻害,尤其抽薹后的油菜抗寒能力明显下降,可能受害较重;叶类蔬菜、柑橘、茶树、热带水果也会遭受冻害。贵州、湖南出现的冻雨会对农作物以及农产品运输造成一定影响。四川南部、云南东部等地低于零度也会造成小麦冻害或霜冻害。
水产养殖方面,温度过低导致水面结冰,致使水中低温、水氧含量不够,鱼类受冻染病或窒息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本次降温还伴随着大风和降雪,大风对设施农业会造成损毁。江南北部会出现暴雪、大暴雪,会造成温室大棚出现垮棚;对果树和毛竹等造成机械性损伤,树干、枝条折断;华南中南部温度低于5°还会对热带水果造成不利影响。北方地区正值冬小麦越冬期,降温可能会使部分弱苗遭受冻害;同时也会对设施农业造成一定影响,温室大棚采取增温防冻措施使生产成本增加。
对于大田作物应增施暖性肥、增加覆盖,对于果树,提前进行包扎,增加覆盖;对于设施农业,防降温和风灾雪灾,进行加固,做好温度调节,可以加盖草毡,避免棚内作物受冻;在地蔬菜、水果抓紧收获;水产养殖应注意水温和氧气的监控,小池塘可以采取增温,缺氧的话一定要破冰增氧。
此次过程降雪强度大,降水量多,雨雪过后应清除棚膜和果园树冠上积雪,防止垮棚和果树受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御渍害渍害发生,促进作物恢复生长。
记者:面对雨雪冰冻天气,如何注意出行安全?
张涛:要注意防滑,步行时尽量踩在较厚的积雪上,注意避开浮冰和积水,降低摔倒的可能性。建议平时骑电动车和自行车的人,尽量选择步行或者坐公交车出行。行人应尽量远离树木及高处建筑,以防因坍塌被砸伤。由于雪的覆盖,道路上许多“陷阱”会被遮住。因此,应注意低洼处以及井盖、建筑材料上的钉子等。
雪后路面湿滑,白天气温高,路上冰雪易融化,遇到夜间低温,地面可能会形成“地穿甲”,出行时要格外注意。下雪天气开车前,应保证行车视线清晰,视野开阔。(郑金冉)
- 安徽:防范极端天气保障师生安全 学校可提前放假2016/01/21
- 内蒙古再创零下47.8℃“极寒”纪录2016/01/21
- “BOSS级”寒潮“冻”感逼近 最低2.2℃!2016/01/21
- 多云天为主 寒潮将至2015/12/13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