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产业财经 >>正文

三大招术破解智能化升级瓶颈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5-09-08 17:47
  
在晋江企业的“智造”蜕变进程中,钱不够怎么办?资源不够怎么办?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怎么办?针对业界关心的这三大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度调查。

  钱不够,资源不足,投入产出能否成正比?

  在生产环节上,晋江不少企业已经实现自动化

  中国劳动力无限供应的时代已经过去,与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相伴相生的工人回流现象,加剧并拉大了东部地区的用工荒,随着产业的区际转移和多个区域经济板块的发力,各地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日益加大,争夺日趋激烈。

  用工紧缺的背后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已经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而对于晋江来说,智能化升级是传统产业升级的关键。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传统生产并不是明智之举,集中精力和资源,对现有的生产平台进行智能化升级则更现实更有效益。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节本增效,已成为晋江企业的普遍共识。谁能抢得这波先机,谁就能在后续的市场竞争中领先一步。

  在晋江企业的“智造”蜕变进程中,钱不够怎么办?资源不够怎么办?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怎么办?针对业界关心的这三大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度调查。

  钱不够?

  “设备租赁”让企业吃了一粒“定心丸”

  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不少企业反映,在部分环节投入自动化设备尚能接受,如果要在整条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资金将成为企业技改的首要障碍。关于制造业自动化升级过程中的资金问题,政府都看在眼里。

  7月份,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九条措施的通知》,鼓励各类融资租赁公司对“机器换工”“数控一代”等智能装备设施以及智能装备制造、装备技术应用等企业集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租赁业务。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引进智能装备的,承租企业所在地政府对承租企业按租赁标的物总额的2%一次性给予补助,单家企业补助额不超过100万元(已享受技改资金补助的不再享受)。

  事实上,智能设备的投入成本,对于晋江的不少中小企业而言,是一笔庞大支出。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这样的投入更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设备租赁”的方式,无疑将极大地降低企业引入智能设备的门槛,让更多原本觉得“用不起”智能设备的企业,吃了一粒“定心丸”。

  “宏观经济不景气,企业订单不足,对市场前景信心不够;加上企业规模小利润低,还需投入庞大的资金进行自动化改造,企业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晋江某纺织企业负责人施先生表示,租赁方式的提出,实际上解决了企业担心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加重企业经营负担的问题。这一方式,能够让企业一边以短期投入的小成本尝试智能化改造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一边评估是否继续投入。

  晋江宗兴五金拉链有限公司便与设备商合作,采用承包的方式,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企业的智能化升级。“智能化设备的更新换代是很快的,生产企业自主购买的话,在设备的更新上难以保证十分及时,但承包给设备方的话,对方可以非常及时甚至超前完成设备升级,这对于双方而言都是利好。”宗兴拉链总经理施宗兴表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引进智能设备不仅没有资金方面的压力,对于产品的质量及效率却有很大的提升。

  上个月底,晋江市还出台实施了《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十二条措施的通知》。《通知》干货满满,从资金补助上给了晋江智能制造企业们很大的扶持。

  为培育龙头制造项目,《通知》提出,对新引进实际到位资本金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机器人、数控集成、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系统等的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在合同约定期限内竣工投产的,按项目累计技术设备投资额(以完税发票为依据,下同)的5%给予补助,最高补助限额300万元。对新引进实际到位资本金5000万元以上,位居智能制造整机装备、核心功能部件等细分领域全球前五强的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按项目累计技术设备投资额的10%给予补助,最高补助限额1000万元。

  资源不够足?

  多渠道开发科研和人才资源

  “在助推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的过程中,科研资源成为许多企业比较头疼的问题之一。”晋江—哈工大机器人研发中心副主任蔡宇祥告诉记者,一个集群的自动化智能化,单靠政府或单家企业的努力远远不够,力量毕竟有限。

  为此,晋江市政府先后引进晋江—哈工大机器人研发中心、海西纺织新材料工业技术晋江研究院(以下简称“海西院”)、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有限公司等在晋江落地,通过搭建多类型公共平台,集聚科研力量,通过提供专业的技术为企业排忧解难,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海西院副院长王佳佳告诉记者,海西院瞄准了龙头企业作为技术服务重点对象,与贵人鸟、七匹狼、九牧王、安踏集团、三六一度、利郎、劲霸男装、柒牌、永信达、百宏聚纤、浔兴集团、凤竹纺织等晋江纺织鞋服品牌企业均建立长期的联系,通过提供专业的技术为企业排忧解难,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2012年以来,海西院应永信达所需,为其量身订制了聚酯工业丝纺牵联合机生产线16条(32台),从工程设计到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并顺利投产,帮助其率先完成了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利用这一生产线能够生产低旦低弹低缩高强工业丝,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近8亿元。”永信达相关负责人表示,智能设备具有很高的柔性,可根据企业需求生产多品种差别化纤维,所生产的差别化纤维附加值极高,比普通涤纶丝价格高四至五倍。

  除了科研资源,人才资源的紧缺也是制约晋江企业智能化改造的因素之一。“就晋江企业一线员工现有结构来看,仍以传统生产线操作工为主,能够熟悉操作‘数控一代’设备的技术员工较少,掌握‘数控一代’设备维护、修理技术的技术人员更是寥寥无几。受其影响,企业认为即便引进设备,也没法达到预期生产效益,由此影响到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工作推进成效。”晋江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解决晋江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问题,晋江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将引导晋江6所中高职学校,通过增设专业、调配专业师资力量、引入外部智能研发机构,合作开办“数控一代”设备操作、维修工专业学科班。

  “前期先面向已实施智能化改造或有意实施智能化改造的制造企业,开展各行业企业‘数控一代’设备操作、维修技能工人需求情况调查,详细了解各行业‘数控一代’设备操作、维修技能工人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知识。再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开设智能人才培养班。”晋江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林永红介绍。

  投入产出不成正比?

  成本回收比预期来得快

  对智能化改造持观望态度的晋江企业,多数顾虑的问题是,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怎么办?对此,几家走在前列并且已经尝到“甜头”的企业案例,或许能给观望者一些借鉴。

  早在去年下半年,特步便与黑金刚自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力行制鞋设备有限公司等本地供应商合作,共同打造特步“数控一代”自动化制鞋生产线项目。其中,特步引进了自动喷胶流水线、3D智能鞋面针织机、电脑花样机、自动(智能)印线机、自动冲裁机等先进设备。

  “数据表明,自动化生产线带给企业的综合收益远远超过了传统生产线。”逐一分析各种设备利好之后,特步(中国)有限公司鞋业制造事业部(一厂)高级总监、特步自动化生产线项目主要负责人戴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就设备投资而言,一条传统生产线投资近149万元,而自动化生产线总投资近467万元,投入比大约为1∶3。就人工成本而言,一条传统生产线所用人工约220人,年度人工成本760万元,自动化生产线所用人工可减少到110人,节省人工成本50%。就产能而言,传统生产线年产量约60万双,自动化生产线年产量75万双,比之提升了25%。这样带来的收益使企业能在1年半左右收回投资成本,而传统生产线则大概需要4-5年的时间收回成本。

  晋江明伟鞋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丘金长也告诉记者,去年5月,抱着尝试的态度,明伟引入了2组全自动罗拉车生产线。采用自动设备后,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品质,还减少了员工对线的浪费。丘金长说,由于设备可以自动切线,避免了传统设备由人工剪线的工序,每月车间在线上的费用可节省7000-8000元。

  最令丘金长感到意外的是,自从采用了自动设备后,原本居高不下的用电量出现了史上新低,这曾让他一度以为公司的电表坏了。“传统的离合器电机只要通电,不管是否在生产就保持始终运转;全自动罗拉车采用伺服电机,只有当车缝时才开始运转,因此可以大幅省电。我们在每个班组都安装了电表,以前每个班组每个月需要20千瓦时电,现在只需要13千瓦时。如此一来,针车车间每个月可节省4000元电费。”丘金长说,自动化设备在多方面为企业节省了成本,原本预计要两三年才能收回投入成本,如今来看,一年多便可回收成本。

    数读“晋江智造2025”

  日前,中共晋江市委第十二届十次全体会议召开。会上讨论了《关于加快实施晋江市智能制造2025的若干意见》,对晋江智能制造的发展进行了规划。《意见》有何具体亮点,让我们用几个数字来看看。

  60

  到2025年,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显著成效。力争培育具有数控、智能化研发能力的企业达到60家以上,培育省级企业工程中心、技术联盟、研发平台20家,建成智能装备产业园。

  150

  到2025年,自动化、数字化制造推广应用到晋江80%的规上制造企业,重点规上制造业中每万名产业工人中拥有机器人的数量达到150台。

  30000

  到2025年,培训企业专业技术人员30000人次,建设一批定制化智能制造柔性生产企业,形成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产值500亿元以上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1]  [2]  下一页  尾页
标签:智能化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