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主流媒体看晋江 >>正文

人民日报10版头条以《新城,新人,新动力》为题报道晋江

www.ijjnews.com   人民日报  2015-08-19 09:00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19日   10 版)

  新城

  先有企业再有村,先有产业再有城

  因为早年经历的原因,朱昌文一直有个梦想,想当一家食品企业的老板。这个梦想,让他在晋江找到了可以实现的“平台”。

  2003年从上海财大金融专业一毕业,小朱放弃了本可以在上海一家央企就职的机会,南下直奔晋江。食品是晋江的六大传统产业之一,他先后在当地的几家食品企业中打工,从一线包装到仓管、配送,每个环节都干过。

  “都说晋江是‘老板之都’,果然如此。这里不仅有着‘买地办厂’的传统,而且对于要创业的人也非常包容和大度。”在了解小朱的想法后,他的几任老板不仅继续与他合作,而且还倾囊相助,变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这座“先有企业再有村,先有产业再有城”的产业之都,有109万的户籍人口,更有130万像朱昌文一样的外来务工创业人员。这座城市在拆旧建新的同时,先把“人的福利与机遇的均等化”作为起步之基。

  朱昌文家在陕西,爱人家在江西,孩子5岁。“虽然我们都是外地人,但这座城市却给了我们比家乡还多的实惠”。今年9月,孩子就可以转入市公立第八实验幼儿园;因为加入了企业工会,即使在家乡医疗,在这里也享受45%以上的报销;购房买车都没问题,甚至还可以更优惠;出国办证,当地即可,且效率极高,随到随办,全程免费……

  2011年7月起,晋江实施“居住证”制度。凡年满16周岁、拟在晋江居住30日以上,均可在“市、镇、村、企”四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申领。至今,全市办证者已超过110万。2014年,晋江在全省又第一个实施“无房也可落户”制度。

  “只要有这张‘居住证’,至少可享受社会保险、医疗互助、义务教育等30项市民化待遇。”小朱对于自己是“新晋江人”的身份,非常满意。

  海纳百川,斗土成山。朱昌文也“长成”了一座“山”,不是因为他终于办起了一家食品企业,而是因为他找到了一条服务当地传统产业的“新行当”——2012年,小朱创办了自己的第一个公司“汇信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简单说,就是为实体企业服务的保姆公司。”

  凭借在当地产业中多年浸润,朱昌文发现当地企业用工数量不仅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企业大多靠自己去国内各地盲目招人,成本高且还不一定留得住、适合用。作为企业“保姆”,他对两头进行专业化对接,一头联职校一头联企业,不仅增加岗前培训,还为双方提供保障,稳定后,按人头,他向企业每人每年收取300元费用。3年时间,他为当地20多家企业提供了2000多名工人,其中,中高级管理人员20多人。

  如果你以为这就是汇信“保姆服务”的全部,那就错了。“所有企业运营管理中凡是要花钱的部分,都是我们的业务内容。”2015年春节,汇信为18家特卖联盟食品企业举办线下销售,20天就累计完成线上线下销售350万元。

  不额外增加一个用工、一亩用地、一分能耗,只有7个人的汇信公司,把企业原本的投入节省了,还成为他们自己的盈利点——这就是新经济业态对接传统经济后的再创新。

  新城,不只因为城新,而是因为有了“新人来”。

  新人

  落户在一个能够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

  2001年,晋江在全国县级市中第一个设立博士工作站。同一年,作为中南大学计算机仿真专业刚刚毕业的博士,姚博由此结缘晋江。初来时的第一印象,城不像城、村不像村,人很富,城很乱。“想喝杯咖啡,都没地方。”

  然而,这座城市上至政府下至企业对于人才的渴求,却让他印象格外深刻:2003年出站后,为能留住他,政府免费提供办公住宿用房、10万元创业基金并全程负责其公司注册;与之合作的福兴拉链则给他的团队提供了整栋办公楼和14间单元房,其后更是注资2500万元,占股40%。

  2012年12月,已经建设一新的晋江市,又在市中心为与姚博一样的各路人才打造了一个新家:投资22亿元、占地300多亩的洪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有统一的展厅,装修补助一半,房租前三年全免或补贴80%;投资150亿元,占地面积3600亩的创意创新创业园,是集孵化、研发、服务、生活、金融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

  “现在寻找一个能够喝咖啡的城市并不难,但落户在一个能够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才是最吸引我的原因。”经过一年在国外深造,姚博成为了国内第一批掌握工业3D仿真技术的人,2011年4月,他在晋江正式创办了自己的纳金网公司。

  可以“动”起来的T恤衫,就是2014年他们与晋江骆驼服装公司合作的新产品。凭借着这份创新,原本138元的T恤衫,在2015年春季订货会上,单价提升至288元,当场订货量就高达1.7万件。

  到2015年6月,作为全球首家专业3D仿真工业设计内容提供商,纳金网平台上已经注册了全球11万名专业工业设计师,累计获得各种专利392件;每天独立IP访问量2万次以上,至今总量超过1800万次;为制造业创造的创新价值量高达5亿元!

  目前,晋江已经有了107名博士,其中101名服务于当地产业经济创新。一个“人才晋江”战略正像当年的“晋江经验”一样,为这座传统产业之城,注入新的生命力。

  “唯才、唯新、不唯学历”。在晋江推出的全国县级首份《优秀人才认定标准》中,涵盖人才创业创新、工业创意设计人才开发等10项内容和相关政策,目前全市已认定优秀人才1320名。

  “过去我们用当地产业来吸引新人才,今天我们是用人才来创造新产业。”市委书记陈荣法告诉记者。

  人为新城而来,业为新人而兴。2012年,晋江实现全部623家传统石材加工企业关闭退出;2013年,完成全部136家陶瓷企业清洁能源代替;同时,仅文创园就累计引进各类文创和设计研发团队114个,2013年以来,全市新增发明专利418余件,年均增长60%。一减一增中、一退一兴间,传统民生制造业大市,实体经济骨子未变,创意创新面容已新。

  新城,不只因为城新,而是因为有了“新业兴”。

  新动力

  “看得见的投资”转向“看不见的投资”

  运货轨道的货车,一辆接着一辆,自动装货、运货;扫描好货箱上的条形码后,还能自动分类、分区;1万多平方米仓管区内,只有4名工人在操作……去年11月正式投产的恒安集团新厂,虽然同样还是生产纸质产品,然而其效率、效益,却是过去的几十倍!创新的秘诀就4个字:机器换工。

  2014年,泉州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数控一代”首批国家级示范工程试点。2015年,晋江又提出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目标。作为泉州市最大的经济体,一头是“工荒”老病要根治,一头是转型发展在倒逼,从最表层的生产模式之转型,到最深刻的观念意识之转型,正在成为这座新城的最新任务。

  转型之难,难在谁去引导?谁来操作?谁来投资?而这也正是在新型城镇化中,晋江实施“产城互动”的着力点。

  2012年底,晋江市政府与哈工大合作共同成立了机器人研发中心。以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全市鞋服、建材、食品等5大产业中,每个行业选取2—3家用工量大、生产环境不适宜人工的企业,作为试点与示范。恒安集团便是其中一家。

  “新厂占地只有116亩,效益却比其他(在晋江的)4家厂1000多亩的总和还高;用工节省了80%。”董事局主席许连捷告诉记者。“不仅是更换自动化生产线那么简单,从新建厂开始,哈工大从大到厂区布局设计、小到货箱尺寸选材,都要精心计算。”

  与哈工大的合作,仅仅是晋江市委、市政府为全市3万家民营企业搭建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台”中的一例。目前,全市已建成中小企业科技服务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等5个产业创新平台,引进国字号科研机构6家,建立4个院士工作站,与20多家高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施了79个产学研合作项目。今年6月,晋江又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签订协议,建设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互联网+”设计中心、研究生教学和实践基地。

  据统计,短短2年多时间,晋江现已有524家、占总量3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应用了或部分应用智能化、自动化装备;拥有先进数控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2.3万台套左右;全市六大产业已累计替代人工达10万人!

  有了政府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施展出来的强大推力,晋江民营企业经营者“敢拼”的领域也从“看得见的投资”(土地、设备)转向“看不见的投资”(研发、创新):2014年,晋江企业科研投入达到38亿元,自2012年起连续3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

  “现在平均每个月,都至少有30—40家企业找我们联系。”哈工大机器人研发中心技术团队负责人刘广利告诉记者,“我们已经为80家企业编制了自动化技术改造方案,实施的已经有20家。作为国内机器人研究领域的权威机构,我们也在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

  新城,不只因为城新,还因为有了“新动力”。

  (记者 赵鹏)

标签:新晋江|产业转型
稿源: 人民日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