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井坑口蔡秀宝:91岁的“挽面”达人
闽台两地,流传着一个闽南方言谜语,“四目相看,四脚相撞;一个咬牙根,一个面皮痛;拔去多余,换个清秀”。
谜底就是——“挽面”。挽面是民间美容技法,也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按传统习俗,准新娘在出嫁前要请人将脸上细毛拔除,寓意脱胎换骨变成新人。在古早时候,挽面在乡村很流行,会挽面的人也很多。随着各类美容用品和场所的兴起,这项古老的民间美容技法渐渐被淡忘。
记者日前在金井采访时得知,金井镇坑口南埕有一位挽面达人,她就是今年已经91岁高龄的蔡秀宝老阿婆。
自学挽面手艺 替许多出嫁女子挽面
挽面,闽台地区称“绞面”“贵面”,第一次挽面也叫“开脸”。它是一种早年间流行于闽台地区的美容方法,可以去除脸上的油垢,深受闽台地区女性的欢迎。
如今,随着各类美容用品和场所的兴起,这项古老的民间美容技法渐渐被淡忘。但是金井坑口南埕91岁的蔡秀宝阿婆却依然有着一手挽面的好手艺。
说起挽面的手艺,蔡阿婆说是年轻的时候看着母亲在挽面,自己很感兴趣就学起来了。
出嫁之后,蔡阿婆开始替村里的人挽面,她也很乐于做这件事情。据说,闽南女人有两个重要的时候是一定要挽面的。一个是出嫁时。“一般都是出嫁前一天,会叫我去她家里挽面。弄好之后,新娘家人会煮两碗面线,一碗给我吃,一碗给新娘子吃,这是一个传统。”蔡阿婆说,第一次挽面叫“开脸”,“开脸人”一般都是长辈。蔡阿婆有四个女儿和三个儿子,但四个女儿出嫁时都是叫家中的伯母或婶婶来挽面的。蔡阿婆说,按照传统,自己的女儿出嫁是不能自己挽面的,平时可以。
另一个重要时刻就是生孩子之后,即孩子剃头、大人挽面。
此外,外出做客也经常有人来挽面。蔡阿婆说,外出时没有好衣服穿也要挽面,这样更干净清爽。据了解,现在南埕村有些六七十岁的阿婆要外出做客时还常常来找蔡阿婆挽面。而蔡阿婆也记不清楚从会挽面到现在七十多年来,替多少人挽过面了。
虽然蔡阿婆的四个女儿没有一个会挽面这门手艺,但是全家人都很喜欢让她挽面。逢年过节家人从各地回金井聚在一起的时候就开始“挽面大会”,而且挽面不单单是女性的专利,蔡秀宝阿婆在澳洲的孙女婿也很喜欢挽面。
体验挽面:可以感觉到脸上的绒毛被“绞”起来
一卷粗线一块香粉是挽面最主要的两个工具。一套完整的挽面程序是洗脸、涂香粉、挽面、洗脸,最后润肤,大约要20分钟左右。
首先,蔡阿婆细心地用梳子状的头箍将被挽面者的头发固定住,然后从一个铁盒子里拿出香粉将其脸部涂上一圈。随后,蔡阿婆拿起粗线,熟练地打了活结,并用牙咬住。接着,她双手熟练地绕了又绕,还没来得及眨眨眼,一个活结就打出来了。只见她双手各捏住线的一头,左手呈“C”形,拇指、食指、中指把纱线对折交叉处撑开,右手捏着另一头,把纱线张开的口子贴着被挽脸者脸部,挽面就开始了。
好奇心驱使下,记者也体验了一回挽面,第一个感觉是还挺痛的。蔡阿婆手指一开一合中,可以感受到粗线交叉张缩的震动频率和震动声。粗线所到之处,除了带起脸上涂着的香粉,还可以感觉到面部那些绒毛被“绞”起,脸上有疼痛感,特别是眼周、鬓边这些皮薄或者绒毛多的地方。挽面过后,揽镜一照,脸颊确实有光泽多了。
蔡秀宝一边挽面,一边说挽面就是把脸上的油垢和绒毛“绞”掉,这样可以让脸看起来更光滑。“挽面还可以把眉毛周围的杂毛去掉,并把眉形修得更好看。”
“刚挽面之后,脸部会发热,这个时候不适合洗脸,一般都是等上半个小时左右再去洗脸,最后涂上雪花膏(传统的润肤品),就很好看了。”蔡阿婆说。
希望挽面这项手艺可以继续传承下去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妈妈对着镜子自己挽面的那个画面。”蔡阿婆的小女儿王培应说,那时候母亲会把粗线的一端系在窗户的栏杆上固定住,对着镜子自己挽面。王培应说,她们四姐妹都经常让母亲挽面。“刚开始会痛,后来习惯了就不会了。”
“心灵手巧”是王培应对母亲的另一个评价。“她不仅会挽面,还会理发。”王培应回忆,那时候农村没有娱乐活动,忙完农活就聚在一起“话仙”。夏天天气热,村民上午九点多左右就会把田里的活忙完。“我家跟邻居家的巷子遮阳,很多人从田里回来后都聚来这里,妈妈就帮大家剪头发。”王培应笑着说,那时候就是剪完一个接一个,有时候连午饭都顾不上做。
说到这儿,蔡阿婆接过王培应的话说,前段时间她还帮一个老姐妹理发呢。
挽面已经逐渐淡去,初学挽面才十岁的蔡阿婆,如今家中已经四代同堂。“叫我阿太的就有二十多个呢!”如今91岁的她身体硬朗,行动也很利索,平时还很喜欢打理花草。现在,会挽面的人已经很少了,无论谁找上门来挽面蔡阿婆都很乐意,她热爱这项陪伴了她从少年到当了阿太的手艺,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手艺,继续把挽面传承下去。(记者_施蓉蓉 秦越 文图)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