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28元/斤排骨价格“秒杀”七成海鲜 市民直呼“吃不起”

www.ijjnews.com   厦门日报  2015-08-05 08:53
  

  猪肉价格持续快速上涨,引发市民普遍关注。(新华社 发)

  8月第一周,市民买猪肉又要多掏钱了。市发改委价格监测部门公布的市场监测数据显示,继周一岛内营平市场和海沧石塘市场的猪肉价格出现8月“开门涨”之后,昨天,原本较为平静的同安城西市场的猪肉价格也没扛住,打开了上升通道。

   排骨价格比海鲜还贵了

  “三层肉15元/斤,精瘦肉17元/斤,排骨竟然卖到28元/斤……”昨天上午,在我市的大学路农贸市场,前来买菜的许大妈在生鲜区里徘徊,她在犹豫,今天的“菜谱”怎么换。

  现在,排骨的价格比起各种海鲜价格,有过之而无不及。黄翅鱼、加力鱼、多宝鱼……甚至是养殖甲鱼……这些以往主妇们不舍得天天吃的“家常好鱼”价格竟还比不上这普普通通的猪排骨!排骨的价格轻松“秒杀”了七成以上的海鲜。

   半个多月肉价三连涨

  “前几天还26元/斤,今天就28.8元/斤了。”昨天,到仙阁里附近菜市场买菜的顾女士说,“太贵了,猪肉都快让人吃不起了。”

  炎热的天气加上学校放假,夏季一般是我市的猪肉消费淡季,去年同期,一些品类的猪肉价格还在10元/斤以下。然而,今年个位数的猪肉价是彻底看不见了,在超市里,最普通的五花肉每斤也要十三四元。年初买三斤肉的钱,现在只够买两斤。

   必要时将出台应对措施

  事实上,过去两年多,我市的猪肉价格一直“抬不起头”,呈现不断下跌的趋势。但是,据市发改委价格成本监审部门的研判,从4月中旬开始,厦门的生猪收购价格和统肉批发价格就开始大幅走高,这导致了猪肉市场零售价也很快拉升。

  根据厦门市物价部门提供的数据,从今年5月初至今,岛内的猪肉平均零售价由11元/斤涨到了目前的15元/斤,短短3个月,涨幅就达到了36.4%,且目前仍处于上升通道。尤其是7月中旬至8月初,半个多月内,肉价实现了“三级跳”,分别在7月16日、7月21日和8月3日阶梯式各涨了1元/斤,上涨速度十分迅猛。

  针对市场猪肉价格的连续上涨,昨日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正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必要时将联手厦门市相关部门出台对应措施。

      (记者 沈彦彦 林雯)

  【纵深】

   猪价缘何“三年一涨”

  分析人士认为,养殖业跟风、缺乏市场分析预估是主因

  这是一个属于“二师兄”的“魔咒”——几乎每隔三年,猪肉价格的“抛物线”就要到达一次最高点。

  不少厦门市民对2009年、2012年“猪贵贵”的市场现象仍然记忆犹新——2012年,精瘦肉的最高点是16.8元/斤、排骨则是25元/斤;三年过去了,2015年的今天,“魔咒”再显。这次,猪肉价格甚至要超过前两个“三年高点”。

  事实上,还真有人总结出了这么一条“规律”:查看我市过去18年猪价的涨跌情况,出现暴涨暴跌的“抛物线”达到6次,峰值及低谷几乎是每三年就一轮回,猪价“三年一涨”成为了一个难以摆脱的“魔咒”。

  猪价“三年一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昨日,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探因 供求关系失衡催生“魔咒”

  我市相关部门的监测结果显示,今年初以来,生猪出栏成本不断抬高,猪肉价格随之开始出现上涨。以110公斤的肉猪生产成本费用为例,今年较去年同比增长约20%。

  但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本轮猪价上涨,虽然有养殖成本增加的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最主要的引发“三年魔咒”的原因还是供求关系失衡所致。

  我市畜牧协会相关负责人说,生猪价格几次暴涨主要还是市场供需不平衡所致,前年年底到去年年初,生猪价格非理性暴跌,导致部分养殖户宰杀能繁母猪,退出生猪养殖行业。猪源少了,生猪出栏率肯定要下降。

  去年上半年,猪肉价格持续低迷,大大影响了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同时禽流感的产生使猪肉消费一度迅速增长,商品猪的供求关系失衡,市场生猪供应量大幅下降,是“三年魔咒”的最根本原因。

  对策 产业化饲养,合理化经营

  “去年,持续低迷的猪价,吓跑了不少养殖户,厦门有好几户河南籍生猪养殖户干脆撒手不干直接跑路了。现在猪价又高了,相信不久又会有人匆忙入市。”一位业内人士说,其实“三年魔咒”正是源于投资者喜欢跟风追涨、缺乏市场分析预估,要么一窝蜂往前冲,要么一趔趄撒腿走人,这正是“魔咒”的真正推手。要根本祛除“三年魔咒”,只有产业化饲养,合理化经营。

[1]  [2]  下一页  尾页
标签:排骨|肉价
稿源: 厦门日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