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蔡小伟:互联网传播需要思想力
福建日报党组书记蔡小伟
人民网北京7月10日电 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首届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今天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中国记协等部门领导,以及中央和全国31家省级党报的主要领导及评论业务负责人,齐聚一堂交流经验、激荡思想,共同探讨党报评论融合发展问题。福建日报党组书记蔡小伟在论坛上做了“互联网传播需要思想力”为主题的发言,以下为全文内容:
最近,福建新闻界正在讨论一个话题:拿什么来提升我们的影响力、传播力。这个话题是在当前地方报纸广告断崖式下降的背景下展开的。我们认为赚钱总有办法,但如果一家媒体没有了传播力和影响力,那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讨论中,大家首先谈到了评论。
人人都有麦克风,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产生影响力。衡量一家媒体是否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关键要看是否真正掌控了舆论场的主动权。拿什么来掌控?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思想观点的强力引领。今天的党报评论,理应有舍我其谁的气度和担当,在媒体融合发展中用思想的力量为主流媒体影响力的提升提供支撑。
我谈几点认识:
一是坚守和发扬评论的思想力。任何时候,思想是时代的强音。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社会大众表达意见、交流观点提供了新的场所,但也出现了一些不负责任、非理性的杂音噪音。信息过载和碎片化,以及互联网上观点的个人性和多元性,使得人们更渴望真实权威的声音,更期待启人心智的主流思想。作为舆论场的定海神针和中流砥柱,党报只有在众声喧哗中发出最强音,用思想来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才能占领舆论制高点。
写评论,说到底还是拼思想。现在每天各类媒体、网站上的评论多如牛毛,为什么有的脱颖而出,引起强烈反响,有的则淹没在信息海洋中?每篇评论都有观点,但并非每个观点背后都有思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引发读者广泛共鸣的评论,往往都是那些有思想的作品。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融媒体,如果没能推出有思想的评论,就将变得平庸,失去竞争力。有了敏锐深刻的思想,评论才具有穿透力和说服力,才有更多的人传看,让更多的人依赖,达到给人启迪、发人深省、予人新知的效果。人民日报的评论之所以被各类新媒体所推崇,并在人们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成为同行的榜样,不仅在于她品种的丰富,观点的新颖,视角的独特,语言的睿智,更在于她思想的深邃和厚重。所以说,评论融合发展,思想是灵魂和旗帜。
二是搭建聚合力强大的评论平台。我们正处一个海量信息无时不在流淌的大数据时代,也是一个注意力十分稀缺的时代,思想力加上聚合力,才能产生高度聚焦。我们要把报纸评论的读者思维向用户思维转移,葆有信息的入口价值,建立起多介质、多功能、全方位、立体化、权威公信、广泛联动的评论阵地和常态化战略性的融媒体平台,实现媒介手段的多样化、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传播效应的最优化。
在这个平台上机制体制应该得以深刻调整,优质内容和优质渠道共同作用,我们通过新旧融合、一次命题、多种生成、多元发布、连续追踪、全时覆盖的全渠道推送,让主流思想主流意识,更快速更大规模地传播。
互动和参与是这个平台的重要特色,也是提升评论影响力的关节点。善于用好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受众的交流互动,通过回复、再评论、链式转发等交互方式,让用户既是阅读者又是评论者、传播者,从而充分释放内容与渠道的乘积效应,并实现评论的滚动传播、递进发声,扩大评论的影响力和社会效果。网络时代的网言网语,为评论生产和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有很多资源的后台和背景。因此,评论不能忽视与网友的互动和网民的参与。
这个平台也盼望实行评论界的大聚合,中央与地方,纸媒与电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聚集起成千上万乃至上亿的评论用户以及评论作者队伍。正因为如此,今天的会议一定将在党报评论史上产生划时代的意义。
三是创新评论的话语体系。评论的多元发布、全时覆盖,不是简单地内容平移、报网互动。面对今天的传播格局,评论要融入中央大厨房并成为主导,突出原创、突出独家,主动设置议题、策划话题,在话题上做到大小结合、轻重结合。无论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还是思想领域的倾向性问题,都应成为评论的重要议题,并从中挖掘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在互联网语境下的评论写作,应该重视文本在互联网语境中的可传播性,吸引用户主动参与,也要重视依据各种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不同,熟练掌握新手段新方法,让评论尽可能适合在多种新媒体中传播,思想力只有通过广泛地传播和覆盖,其影响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话语体系的改变,核心是贴近性、亲和力和粘连度。移动互联网时代,什么都在变,但新闻的贴近性不变。评论若仍然站在精英居高临下俯瞰众生的角度,只能离受众更远。思想离不开大地,我们要放下身段、弯下腰来,接地气再接地气,突出速度、温度、锐度,打通“两个舆论场”,提升舆论引导力,党报评论一定能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大有作为。
- 姚洋:让转型升级插上互联网的翅膀2015/07/13
- 联姻互联网 晋江中医院实现就医自助化、无纸化2015/07/10
-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2015/07/06
- 晋江古玩城推出手机互联网商城2015/07/06
- “互联网+”顶层设计出炉 11项行动计划 催生经济新格局2015/07/05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