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籍航天专家返乡捐赠“军功章” 曾6次带队参加卫星发射
6月28日,泉州籍航天专家傅轶青在家人陪伴下,从上海回到泉州,向泉州市档案馆捐赠了一批珍贵的档案资料,一枚枚奖章、一册册证书、一张张照片……凝结着这位83岁老人为祖国航天事业付出的努力和心血。
傅轶青是我国知名的火箭专家。他1932年7月出生在泉州,父亲为泉州近现代杰出的建筑专家傅维早。1956年,傅轶青大学毕业后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当时院长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傅轶青与火箭事业打了一辈子交道。退休后,他长住上海。
去年,傅轶青有意将自己多年来在工作中积累的资料捐赠给档案馆长期保存。经联系,他决定将这些资料捐赠给故乡泉州的档案馆。
6月28日,在家人陪同下,傅轶青来到泉州市档案馆,将他整理好的66件简历、证书、译著、聘书、奖章、音像等资料和58张照片捐赠给档案馆。“这些资料,是我工作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尤其是早期的实验数据,还有参考价值。”傅轶青说,这些资料与其留给子孙放在家中保管,还不如捐赠给档案馆,既能得到更好地保存,还可以向公众开放,继续发挥余热。
泉州市档案局副局长陈若波肯定并感谢了傅轶青的行为,向他颁发了捐赠证书。他介绍,近年来,人们的档案意识增强,将有价值的档案资料捐赠给档案馆收藏。“我们一定会妥善保存这些资料,并让档案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物故事】
此前,傅轶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述了他当年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言传身教下,开启了“航天之门”。
在钱学森带领下开启“航天之门”
1956年,傅轶青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发动机研究。院长是刚刚回国的钱学森,研究的目标是导弹和原子弹。傅轶青和钱学森经常接触,多次受到他的教诲。在钱学森的言传身教下,傅轶青开启了“航天之门”。
傅轶青回忆,他与钱学森共事印象最深的经历有3次。第一次是他负责第一代地空导弹的涡轮泵的研究工作。钱学森对电动机带动的方案不是很满意,想出了一个思路,很好地解决了动力的问题,这让傅轶青很佩服。
第二次是1967年,钱学森把傅轶青等十几个人召集到上海,搞高能发动机。第三次是上世纪80年代,傅轶青在上海论证“长征三号”三级发动机方案。当时,钱学森从头到尾一直参加。“他把严谨的学术作风教给了我们,让我们终身受益匪浅。”
6次带队参加卫星发射
傅轶青说,他比较自豪的是,曾先后创建了两个实验室。上世纪60年代初,他在北京创建了我国首个火箭发动机水力实验室;上世纪70年代初,他又在上海将高速电机实验室改造成火箭部件实验室。这期间,他在这两个实验室主持试验研究工作,为我国导弹、火箭研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信息。
傅轶青说,他前后共6次带队参加过卫星的发射,第一次是1984年发射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讯卫星,最后一次是1996年发射的“亚太1号A”卫星。庆幸的是,他带队参加的这几次卫星发射,每次都成功。
【简历】
傅轶青,1932年7月出生在泉州,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航学学院(即今天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56年参军。历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801研究所大型火箭发动机研究室主任、所长、总工程师。他是长征三号、四号甲火箭一、二级发动机主任设计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宇航学会(AlAA)高级会员,曾参加过“东方红二号”实用通讯卫星、亚太1号、亚太1A等卫星发射,并于1980年、1984年两次被授予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记者 刘波 通讯员 刘扬宇 文/图)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