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夏季要吃“温热”的粽子?糯米助消化超大米
又到一年端午时,肉粽、枣粽、豆沙粽、水果粽等各种各样的粽子再次成为了我们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许多人都觉得粽子不易消化,不应多吃,但今天我们却要说一个让小伙伴“惊呆”的消息,那就是糯米饭与大米饭相比,消化速度明显地更快。“冷了再热透之后吃,消化速度和刚煮出来一样快,甚至更快!”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表示。
同时,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柳鹏告诉《法制晚报》记者,粽子虽然好吃但千万别过量,一般不超过两个,否则消化吸收系统就会受到影响。
为啥炎热夏季要吃“温热”的糯米?
粽子并非自古以来就是用精白糯米做的。以前的粽子,往往是用黏大黄米(黍)来做的。这大黄米和糯米有什么共同点呢?
范志红副教授表示,首先,它们都很黏。黏大黄米做的食品在冷的时候较硬,加热之后就变得非常柔软,黏性很强。这种黏性来自于其中占绝对优势的“支链淀粉”。凡是“黏”“糯”品种的粮食,都有这种特点。而非糯性品种里面都有一部分“直链淀粉”,它就不那么黏了。另一个共同点,就是按传统养生说法,糯米和黏大黄米都性质“温热”,有“补虚”的作用。估计这个意思是说,它们适合身体虚弱怕冷的人吃。其中大黄米性质更“温暖”一些,是古人传统推荐的冬季主食选择。
为什么要在炎热的夏季到来之时吃这种“温热”的糯米或大黄米呢?夏天天气炎热,皮肤表面出汗多,血液在体表的分布较多,在消化系统的分布相对减少,消化液分泌也相对减少一些。这时候身体虚弱的人更容易出现消化功能低下的问题。吃点“温暖”的食物,对促进消化吸收有一定作用。天天只吃西瓜甜瓜喝绿豆汤,未必人人都适宜。古代生活条件差,消化不良的人肯定也不少,或许他们吃热腾腾的糯米粽子时会很有幸福感。
糯米比大米更容易消化吸收?
小伙伴都知道的一件事儿,就是糯米食品性黏滞,难以消化吸收,为什么会比大米更容易消化吸收呢!
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信就可以做实验试试啦。首先,国内外的血糖研究都证明,热的糯米食品餐后血糖反应非常高,也就是说,它的消化吸收速度非常快。“我们用体外模拟小肠消化方法做的测定也证明,糯米饭与大米饭相比,消化速度明显更快。而且,我们实验室的测定发现,糯性食品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冷了再热透之后吃,消化速度和刚煮出来一样快,甚至更快!一般的米饭面食之类,冷后再热了吃,消化速度都要比刚煮出来的时候慢一些。粽子一般都是煮出来再卖的,回家还要加热一次,趁热吃照样容易消化。”范志红表示。
其次,自己也可以试试,刚蒸出来的热粽子(注意,是不加油不加肉的北方粽子,只加小枣的传统产品)一点都不会给胃肠带来负担。按一碗米饭的量,换成粽子,吃起来很快,胃里也并不觉得堵。有些人因为粽子好吃,一下子吃太多而觉得堵,那不能作为理由。因为科学上比较消化速度时,是用同样量的淀粉来比较的。一个大粽子就差不多相当于一碗米饭了,何况连吃两三个——换成同样量的米饭难道会不觉得撑?如果粽子里面含有猪油,热量更高,在胃里停留的时间更长,那种“撑”的感觉就更不用说了。
提醒
粽子吃多少比较合适呢?
柳鹏副主任医师表示,粽子是主食的一种,既可单独当主食,也可以在两餐之间作为加餐食用。如果作为主食,那么一定要控制其他主食的量,比如平时中餐、晚餐吃三两主食,假设一个粽子是二两,那么就只能吃1两的饭了。
单纯从粽子角度来讲,一般不超过两个,否则消化吸收系统就会受到影响。
粽子适合所有人群吗?
对于那些胃酸少消化能力差和容易拉肚子的人来说,热糯米粥是非常好的食品。
比如吃了凉东西后肚子不舒服,吃个螃蟹之后感觉肚子疼,喝碗热糯米粥之后,马上就会舒服不少。或许是因为它既能快速给身体补充能量,又能减轻胃肠消化负担,还因为温热的状态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不过,凡是养生建议,都要区分不同体质的人。对于消化差的人,粽子固然是个养生好食品,对于糖尿病人和高血脂患者就未必了。
因为食后血糖上升太快,甚至比白糖还要快,糖尿病人应当少吃精白糯米做的粽子,大黄米粽子也一样不能随便吃,因为它是各种全谷杂粮中血糖反应最高的一种。
哪怕是不加大枣不加豆沙的粽子,也完全一样。食物中有没有糖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餐后血糖上升有多快。
对于新兴的水果粽子,柳鹏副主任医师表示,含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但时间稍微一久,营养成分就会流失。此外,我们平时吃水果的量比较大,加进粽子的只是很小一部分,营养成分也是微乎其微,并不比其他种类的粽子更健康。(记者 武文娟)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