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正文

女子疑使用充电苹果手机触电身亡 家属不愿尸检死因待查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5-06-15 08:24
  

  晋江新闻网6月15日讯(记者_齐玉波)近日,微信群及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着这样一则消息:晋江青阳一女子因使用充电中的iPhone6手机,触电身亡,被发现时人已僵硬,但两手还紧紧握着手机……昨日,记者多方了解到,该女子今年24岁,三明人,在晋江工作。事后晋江警方已介入调查,但警方表示,女子的死因还有待进一步确认。目前,手机已经寄出,等待厂家检测给出答复。

  发布这则消息的人称触电女子是其上司亲戚的女朋友。“以前看见微信中类似内容,总是不以为意,也不大相信。现在发生在身边,我们应引以为戒。”发布者表示,必须吸取教训,别再重犯错误。

  昨日,记者辗转联系上该女子(小安,化名)的父亲。对于这起事件,他表示,网络上已经传了很多,有些内容不属实,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就想让女儿安静地离开,不想再谈更多事情经过。他说,自己在三明工作,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女儿一个人在晋江打拼,iphone6手机是从香港买的,已经用了八九个月。事发时,女儿用iPad的原装充电器给手机充电,“都是苹果的产品,充电器应该可以通用,一定是充电器的设计有缺陷”。他说,小安的身体一直很棒,目前,手机已经寄到厂家检测,厂家还没有答复。

  “我们就这么一个女儿,作为家人不想再去动她的身体。”小安的父亲说,他们不接受尸检,希望警方能给他们一个交代。

  小安的父亲也告诉记者,这起事件给果粉们提了个醒,要时刻谨慎,不要再让悲剧发生。

  这起事件发生在6月9日。据有关媒体报道,当晚9点多,小安在晋江青阳男朋友家中,男友的母亲下楼时发现她趴在地上。翻过身来,小安的手机从手上掉落在地,充电器还跟手机连在一起,其男友的母亲触碰,感觉手有些麻麻的。此时,小安已不省人事、脚发黑,两只手有被击穿的凹痕,手机充电器发黑。据媒体报道,小安生前曾向朋友抱怨,自己的iPhone6手机打电话稍久一点,就能感觉到手机发烫。“可能是充电器问题,造成手机整个金属框带电,而小安手握的位置有电弧烧伤的痕迹。”小安的亲戚当时推测。

  晋江警方表示,因家属不接受尸检,小安的具体死因尚无法确认,对于事件的具体细节,警方还在调查,不方便透露。

  昨日,记者也致电苹果官方客服电话400-627-2273,客服工作人员表示,因公司每周日都要进行系统维护,暂无法查找这起事件的进展情况,建议记者今日(15日)再来电咨询。

  链接盘点近年来“苹果手机触电事件”

  2013年7月11日晚,年仅23岁的南航空姐马爱伦,使用iPhone5(正在充电中)通话时被一股强烈的电流击倒,不幸身亡。法医鉴定死者颈部有明显电击痕迹,死因为触电身亡。

  2014年5月3日晚,福建石狮市一租房内,49岁的吴某倒在床上身亡,手里握着正在充电的iPhone5手机,保持着打电话的姿势。而死者颈部和握手机的右手虎口处都留下烧焦伤口,医生据此初步判断,符合电击作用致死。事发后吴某用的苹果手机还能使用。

  提醒手机在充电时最好不要打电话

  随着时代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为了避免发生手机触电意外,记者通过网络查询,总结了几条提醒,希望广大读者注意。

  一、注意使用环境

  洗澡时、洗澡后、雨中、淋雨后、玩水后的湿身湿手,都建议不要碰触或使用电器设备,因为难保哪个环境中出现致命的电流。

  二、使用原厂充电器与充电线

  市场上低价销售的充电器、充电线,通常会忽略了合格的安全保护措施或是认证。为了自身安全,要尽量使用经过安全认证的原厂配件。

  三、充电线老化损毁应及时更换

  如果发现充电插座已经有些松动,或是充电线已经裸露内部的线路,要及时进行更换,以免漏电。

  四、充电时尽量不要使用手机

  充电时会让电池产生能量转换的温度,而如果这时又使用手机,会因为手机运作时的温度而造成多种热能来源蓄积,如果手机又有保护壳、保护套,会造成通风障碍,那么,因为热量会造成电子产品的寿命降低,尤其是对温度极度敏感的电池。如果使用了不合格的手机电池或者充电器,可能因为设计缺陷散热不好,存在过热而爆炸的危险,因此手机在充电时最好不要打电话。

  五、电线安装及接线板也很重要

  避免手机充电器等电器漏电伤人,从根本上需要一个安全的家庭用电环境。在装修时,所有地线必须铺设到位,装修电工必须有电工证,避免接错。同时,应购买合格的具备安全保护装置的插线板,可以在日常发生漏电时及时断电。

  

标签:充电|苹果手机|触电身亡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李华燕李华燕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