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将对台胞往来免签注 网民期待入台实现免签注
台胞来往大陆资料图中新社发 王东明 摄
中新网6月15日电 大陆将进一步为两岸同胞交流创造更好条件,对台湾同胞来往大陆免予签注。这是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14日在厦门宣布的对台惠民新政。大陆网民则期待,入台免签注也能够得以实现。
便利台胞不是“刮一阵风”
时间往前倒,不难发现,大陆方面一直都在为便利台湾同胞来往大陆频频努力。
台胞办理证件和签注方面。2004年以来,大陆方面陆续授权福建、上海、江苏、北京等20个省、自治区相关部门为在大陆的台湾居民补换发5年有效台胞证。
2008年,大陆调整5年有效台胞证号码编排规则,自当年9月25日起,实行台胞证号码“一人一号、终身不变”。
2011年,台胞来大陆签注收费标准全面下调,总体降幅达50%。其中,内地口岸公安机关办理3个月一次有效台胞签注的收费标准由100元人民币降至50元人民币;内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1-5年居留签注的收费标准由100、200、300元人民币统一调整为100元人民币。
已入境台胞可在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委托的县级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申办1年、2年有效多次入出境签注,符合规定者还可申请5年以内居留签注。
2012年,台湾居民来往大陆签注最长有效期由1年延长至2年,且实现按需申领。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为台湾居民免费提供原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号码加注服务。
大陆方面为台胞提供紧急情况下3个工作日办理台胞证、1个工作日办理签注服务。
台胞口岸签注方面。大陆先后在42个城市设立43个台胞口岸签注点,为未办妥入境手续直抵口岸的台胞办理一次有效台胞证和3个月一次有效入出境签注。这些口岸广泛分布在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绝非大陆想多赚游客钱那么简单
这次,免签注新政又迈出很大一步。有人惊喜,也有人惊奇。仔细观察,其中大有深意,并非“大陆想多吸引台湾游客,好多发点财”如此简单判断。
近几年,台胞来大陆的规模持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至今年第一季,约8338.1万人次,呈现总体明显上升趋势。
面对持续扩大的台胞人潮,免签注无疑能极大方便他们来往大陆。经济与时间成本将大大降低,一些人因手续问题导致的心情不畅将减少,增加直接接触大陆时的好印象。
免签注体现大陆对台胞很大信任。两岸双方目前尚未正式谈判以结束敌对状态,大陆这次“大开大门”,表明大方之姿,对台胞的信任正是对台工作“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所在。
去年台湾发生反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运动以来,大陆一直在琢磨,怎样更好让台湾基层、青年分享两岸关系“红利”。免签注惠及台胞面很广,基层、青年无疑能充分享有此“红利”,不再落入“单纯图利财团权贵”的质疑。
一旦免签注政策实施,将刺激台胞更有意愿来往大陆,有助消除对大陆误读误解。台湾一名教授去年在节目中曾称,大陆民众收入非常低,消费不起茶叶蛋。这样一些民众如果今后能借由免签注而多来大陆,误会与谣言便会不攻自破。
免签注还有一个很大意义,就是稳定未来两岸关系的民意基础。明年台湾将进行选举,岛内形势将会变化,为避免其对两岸关系带来扰动,就需要最大程度争取台湾民意。
台胞通过免签注与大陆多来往、常来往,从两岸交流中更多获益,就越能坚定支持两岸和平发展。岛内政坛未来不管如何搅动,也不能忽视强大的民意。
大陆居民入台免签注何时实现?
台胞将免签注的消息发布后,在多个知名网站,大陆网民反应热烈。
网民“如果有来世”说,“这个不错,能体现没把台湾当外人。”“一壶清茶660”认为,免签注证明祖国大陆的胸怀足够大,是击败一切分离势力的利器。
有很多网民期待,大陆居民入台也能实现免签注。“石头”说,这真是个好消息。不知道大陆同胞去台湾是不是也应该这样?“shdshlmwx”表示,希望台湾当局也这样做,给予大陆民众去台湾免予签注。
根据大陆官方的统计,大陆居民赴台1988年仅几百人次,2008年达28万人次,2014年达404万人次。另据不完全统计,从1987年两岸结束隔绝状态至今年第一季度,大陆居民赴台累计超过1706万人次。
由此可见,大陆居民赴台规模远低于台湾居民到大陆,与两岸的人口规模对比正好倒置。
实际上,大陆为便利居民赴台做了努力。对证件办理和签注,实施北京等31个城市符合条件者可异地申办,等等。此外,2011年以来,已先后开放5批共47个赴台个人游城市。
如果大陆居民赴台可免签注,无疑将明显推动赴台往来。不过,“一个巴掌拍不响”。这需要台湾方面的政策开放与两岸双方协调。
台湾方面迄今未给予大陆居民免签注,原因复杂。由于历史累积的对立因素未能完全消除,台方对免签注还有主观顾虑;现实岛内政治形势也容易让免签注话题成为政争靶子。客观上来说,相比于大陆庞大人口,岛内接待“消化”的能力还有限,制约了大幅度的开放。
这一“课题”未来如何解决,留待各方展现更大的眼光与智慧。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