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强镇扩权”到“扩权强镇”之陈埭样本
陈埭镇行政服务中心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为群众热情服务。
季在初夏,“城镇化”热词再次在晋江被聚焦。
“强镇扩权”已成为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作为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陈埭镇过去的一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达540.8亿元,经济总量连续多年蝉联福建省“五十强乡镇”榜首,比国内许多县市还要多,已超过全省80%的县区水平,是泉州环湾经济发展带,乃至福建沿海地区的一个“超级镇”。
“脚大鞋小” “扩权”破题
“大咖”在闽南话里是大角色的意思,和“大脚”是一个发音,陈埭镇除了经济总量是福建第一“大咖”之外,作为一个经济大镇,陈埭镇38.4平方公里的镇域面积里,户籍人口8.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则在30万以上,总人口超40万。全镇现有各类型企业近30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0多家,并有19家企业先后在国内外板块成功上市,被授予“中国鞋都”称号,年交易额超过200亿元,与温州、惠东并称为“中国三大鞋材市场”。
如此“大脚”也曾遭遇“鞋小”之惑。“产鞋大户”也需要造一双自己穿着合脚的“大鞋”,这便需要改革,需要扩权、放权。
为什么要“扩权”?常常被引用的比喻正是因为“大脚穿小鞋”“责任如西瓜、权限如芝麻”。
在陈埭这样一个“特大镇”,目前行政编制仅有50名,加上事业编制不足100名,却要负担相当于一个县的公共服务,这样的“小马”却得拉着“大车”,就是典型的“大脚穿小鞋”。如此,经济发达镇各项社会管理只能停留于粗放型层面上,真正的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管理便未能发挥其最优效应。
同时,陈埭镇还要为区内40万人口和3000家企业提供服务,陈埭镇缺少相应的行政权限,企业不方便,老百姓不方便,镇政府无解决权限却要为由此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承担责任,压力很大,诚如“责任如西瓜、权限如芝麻”。
镇的机构设置与城市管理要求不对等,行政审批权限与经济发展要求不对应,财权和事权不对称,严重制约了发展。“扩权、放权”成了“强镇”的不二选择。
2010年,陈埭镇被中央编办等6部委确定为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这奏响了陈埭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乐章。
权限下放 为“小城市”开辟新途径
这是几天前,发生在陈埭镇行政服务中心里的一幕。
“如果这里的窗口也有评价器,我一定要给他们点个‘非常满意’。”在陈埭镇行政服务中心里,一位名叫张春保的大妈拿到了新办理的《食品流通许可证》后高兴地说,原本她以为要两天时间才能办好的事,没想到用了不到半小时,就把事情给办妥了。
张大妈在陈埭开了一家食杂店,但不慎将一本旧的《食品流通许可证》遗失,为了补办一本新的许可证,张大妈用一天多的时间跑了两趟市行政服务中心,但她被告知,陈埭镇政府大院里的行政服务中心就可受理这项业务。在补办新证的过程中,张大妈发现原来自己的旧证也已过期,“双重麻烦”让这位六十多岁的大妈一筹莫展。
“我是外地人,又不识字,不知如何是好。”正当张大妈感到无奈时,陈埭镇行政服务中心食品药品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小柯,手把手帮助张大妈完成了许可证的补办和延期手续,前后只用了半小时!
“这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但是也说明权限下放确实给群众带来了实惠。”陈埭镇行政服务中心负责人说,市直部门下放权限到陈埭镇行政服务中心之后,当地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能办事的方便,而且提高了效率。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这位张大妈的情况,让一位不怎么识字的老年人独自去办业务,这在之前她得到晋江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办理,第一趟也许她会不清楚应该携带的相关证件,然后得再跑一趟,这样来回折腾,办个业务至少得3个小时,而现在她在“家门口”就能办业务了,省时又高效。
“立项、审批、建设手续在镇里就办了,公司的项目很快可以投产!”与此同时,另一位前来投资办厂的丁先生也为“家门口就能办业务”的便利“点了赞”。以前,镇里的工业项目审批都要到晋江市区一个又一个的部门盖章,如今镇里就可以直接办了。
这些变化源自“强镇扩权”改革。截至目前,晋江市已下放了包括经发、规划、国土等涉及14个市直部门的148项事权到陈埭镇。
当前,陈埭镇的“扩权”已经初步开始释放“强镇”的动力,目前进行的改革就是要下放给镇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行政许可、行政执法及其他行政管理权。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项目投资等方面全面扩大管理权限,对常住人口多、经济总量大的陈埭镇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
-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陈埭镇为全国“探路”2015/05/04
- 陈埭镇送晚会进企业2015/05/03
- 陈埭加强监管 节前拆除三宗“两违”2015/05/01
- 陈埭一男子与人争吵 劝架的老乡却跟他打了起来2015/04/30
- 工资少了两百咋回事?陈埭一男子直接跟老板干了一架2015/04/29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