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自称是地道的集美人 汪国真病逝最后诗作献厦门

www.ijjnews.com     2015-04-27 08:08
  

  斯人已逝,诗梦犹在!

  昨日凌晨2点10分,诗人汪国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59岁。

  对于汪国真,许多人并不陌生,尤其是对厦门人而言,祖籍福建厦门的汪国真让人感觉格外亲切。这位“20世纪中国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生前曾创作多首歌颂鼓浪屿、集美的诗歌。

  最后的诗歌献给厦门

  汪国真祖籍厦门集美,1956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是当代著名诗人、书画家、作曲家。上世纪90年代,国内曾掀起一股“汪国真热”,其代表诗句有“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等。2013年APEC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引用其诗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使得汪国真的诗作更广为人知。

  汪国真与厦门有不解之缘。今年年初,汪国真应邀参加集美区委宣传部主办的“人文集美·厦门名家开春试笔”活动。写下诗歌《回忆》之后,他便离开现场。随后,记者向其助理了解,才知道汪国真身体抱恙的消息。今年2月26日,这也是汪国真诗作的最后一次公开发表。

  “上周,我接到汪国真妹妹打来的电话,说哥哥正在北京住院治疗,看到我的手机记录,专门请她回电,问我有什么事。就在3月底,我跟汪国真老师联系过,邀请他来参加人文集美厦门名家作品朗诵会,但他的手机一直处在关机状态。今天听到汪国真逝世的消息,作为家乡人,我们感到非常震惊、悲痛。”集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赖朝晖昨天接受采访时说,他和汪国真前几年就认识,印象中,汪国真“平易近人,平和,谦虚,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即便在病重治疗过程中,汪国真对家乡的事也十分关心、重视。

  自称是“地道的集美人”

  在集美后溪英村,有的村民没读过汪国真的诗,也没见过汪国真,却牢牢记住了汪国真的名字。谈起汪国真,淳朴的村民难以融入其诗歌的讨论,但他们会一脸认真地说,他是我们村的。

  “汪国真我知道啊!是个文化人,是我们村的骄傲!”村里的老人说。

  汪国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为自己的祖籍地“正名”,称自己为“地道的集美人”。对故土,汪国真爱得深沉。

  “所以,集美有活动我必须得来!”2014年10月23日,在陈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汪国真回到家乡集美,应邀参加首届集美学村文化艺术节。

  集美举办首届学村文化艺术节,在筹备阶段,赖朝晖专门打电话邀请汪国真前来参加开幕式以及作为艺术节组成部分的“人文集美 诗意校园”诗歌朗诵比赛,“他接到我的邀请后,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赖朝晖回忆,开幕式当天,汪国真本来在外地录制节目,为了应约,他抽空挤出时间赶回集美,并且在开幕式现场深情朗诵了一首专为家乡创作的词《临江仙·集美》,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

  “有人说汪国真是北京人,有人说是上海人,甚至有人说是台湾人,其实我父亲是集美英村人,我是地道的集美人。”汪国真的一番话令现场沸腾。

  赞集美文化环境氛围好

  “那次活动后,我带他去参观集美新城,他兴致很高。我们还商讨要在集美建汪国真艺术馆的事,一方面能够展示他的诗歌、书画、音乐作品,同时能举办小型的音乐朗诵会。”赖朝晖透露,为缅怀追思这位家乡的诗人,集美区委宣传部正在策划汪国真作品朗诵会,让人们再一次回味他的经典之作。

  据介绍,回到家乡集美,汪国真备感亲切,在接受采访时他说:“集美学村已形成规模,是很有文化气息的地方。有这么多高等院校在一块,有助于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他称赞集美是一个大学城,环境氛围好,适合诗歌创作。他说,他也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开始诗歌创作。

  “当时之所以没有选择报告文学、散文、小说,是因为字写不好。散文、小说篇幅长,会使得编辑很厌烦。”汪国真坦陈,诗歌短小精悍,他在写诗中养成了“没有佳句不写诗”的习惯。

            (记者 蓝慧 崔易 通讯员 林小芬)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标签:
稿源: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