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闽南家庭的春节故事:美食、古厝和新愿景

www.ijjnews.com   泉州晚报  2015-02-18 09:06
  

  新春将近,闽南“老范志”大厝里渐渐热闹起来。蒸碗糕的、买春联的、整理房间的,老的小的,每个人都忙活了起来。说着,笑着,人们脸上都带着几分喜气。

  泉州民间美食达人陈建国(左四)一家与左邻右舍们在泉州著名的“老范志”大厝里,一起用闽南传统的美食“润饼”过小年。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2月13日摄)

  农历廿五,记者跟着民间美食达人陈建国来到福建泉州一间老宅子,看看他家里如何准备过年。

  “鲜蚝仔、三层肉、豆腐干、卷心菜、荷兰豆、萝卜丝、酥海苔、花生米、甜辣酱、菜花、香菜、大蒜、米粉,再加上西街亚佛做的润饼皮,一样都不能少。”指点着桌上一摞摞菜品,陈建国喜笑颜开。

  走进泉州南俊路的“老范志”大厝,记者左转右绕,找到了陈建国家里的厨房。

  一大早,老母亲陈水宝便去市场买了各类菜肉和饼皮,叫来隔壁的堂嫂帮忙,给家人做起了泉州特色的润饼菜。

  在闽南话中,润饼又称为“嫩饼”。逢年过节,许多闽南家庭都会团聚一堂,用熟面皮把各种精心准备的菜肴、馅料和酱末包起来吃,这种吃法也叫“吃嫩饼”。

  陈建国一边帮母亲备菜料,一边向记者介绍其中的“道道”:“嫩饼”包着各种新鲜蔬菜和肉类,寓意春天万物复苏、蔬果鲜嫩;众人参与,拿薄薄的饼皮包菜吃,象征家庭团圆美满、来年丰收喜庆。

  润饼吃起来喜庆,做着却费劲。为了准备一家人的润饼菜,陈水宝从早上八点忙到中午,到菜市场一样样买好菜品,再分类切丝切块、下锅炒熟、装碟摆桌,忙得不可开交。

  “现在后生们都忙,要不是过年也难得聚在一起。”拿起手机,陈水宝叮嘱在外地做生意的大儿子记得早点回来吃年夜饭,“你们年三十什么时候过来啊?早点啦,不要每次都拖到大晚上。”

  陈建国家里的老宅位于“老范志”大厝的西北角。这座7000平方米的清代古厝,是陈建国祖先、乾隆时期泉州名医吴亦飞传下来的。

  “老范志”即吴亦飞所创建的药铺老字号,其意来自范仲淹志愿“不为贤相,当为良医”和“先忧后乐”。至今,陈建国的小吃店里还写着“老范志”的对联“范以轨道,志在春秋”,提醒后辈不要忘了家族传统。

  “现在年轻人都爱住外头,老人家才住在这里。”陈建国笑着说,大厝里住着“老范志”七支几十户后人。每到过年,大厝就很热闹,许多出门在外的年轻人都会回家来跟老人吃年夜饭、看春晚、拜年问好。

  就像古厝屋顶上闽南燕尾脊的“归来”之意,不论走多远,“老范志”后人们总要回来老宅子和家人团圆。

  陈建国带着记者走访“老范志”家族,每到一处,人们最常问候的就是:“你家后生们回来了没有?”近在市区或港台,远到东南亚、美国,这个大家族的子孙们已经走遍了世界各地。

  “现在年轻人生活跟以前不一样,过年习俗简单了很多,但喜庆还是一样。”年近八十的陈水宝说,如今闽南大部分家庭还保持着过年“敬天公”的习俗,不过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时间也从腊月廿九、除夕到正月初九不等。

  “三牲、五果、六味斋、蜜饯、面线、红鸡蛋、碗糕、甜粿、三茶三酒,准备好祭拜的食品,还要点天公烛、烧天公金、挂天公灯、放鞭炮。”说起这些老习俗,陈水宝如数家珍,“以前还有攻炮城、跳火群、舞火龙,现在都很少看到了。”

  “我希望自己学习进步,奶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吃了润饼菜,见了客人,陈建国十岁的儿子陈文鸿显得特别开心。

  每到过年,陈文鸿都会和姐姐陈雯妮跟爸爸一起给各位长辈拜年,祝福身体健康。这也是陈文鸿最开心的时光,作为家中最小的一辈,文鸿可以从父母手中各收到200元红包,姐姐也会给上100元。

  “身体健康”“平安幸福”,和所有家庭一样,这些最基本的祝福也是“老范志”家族里所有人的共同愿景。每年正月初一,遵从习俗,陈建国都会给家里老人、小孩以及族里长辈都备上一份红包,然后带着小辈们去给长辈拜年问好。

  “对长辈,这是一种尊敬;对小孩,这是一种关爱。钱不会太多,主要是表达个意思吧。”陈建国说,难得家族还能有这么多人一起住在大厝里,这在现代都市里已经十分罕见。也正是这种大宅子里的亲缘文化,让所有人都彼此更加亲近。

  谈到新年愿望,陈建国说:“目前老范志大厝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少人都来老宅子里参观。如果可以,希望能有更多人一起喜爱、保护这座大厝,让闽南家族的文化故事继续流传。”(据新华社福州2月16日电)

  在福建泉州,陈建国(右)和邻居一起在“老范志”大厝里挂上新灯笼,迎接新年到来(2月13日摄)。

标签:闽南|家庭
稿源: 泉州晚报  编辑: 李志萍李志萍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