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尖端武器频曝光 开放透明显自信
空军劲舞蓝天65年 在开放中不断飞向新高度
中国空军在第十届珠海航展上迎来65岁生日,首次成体系进行了装备展示。其中,国产运-20和歼31首次公开亮相引起各方关注,空军发言人申进科表示,中国空军与中国航展在对外开放中不断飞向新高度。
分析指出,空军作为战略性军种,注重“开放式学习”。基于自信,中国空军能最大限度地向外界展示自我;基于透明,一些新武器装备正逐步向外界同行展示。2011年,来华访问的时任美军参联会主席马伦坐进某新型战机座舱,赞叹中国空军透明开放;2012年,26个国家的29名驻华武官在空军航空兵某师与“飞豹”战机零距离接触;2013年,俄空军副司令兹维亚津登上歼10表演机;2014年,中外记者、展商等首次近距离接触歼31和运20。
运20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重型军用运输机运,2013年顺利首飞。评论指出,运-20从首飞到参展的时间之短,创造了中国军用飞机的一个纪录,公开亮相航展无疑是彰显了大国自信。
而歼31正处在试飞阶段,此次公开亮相,在中国航空装备史上还是首次。
此外,歼-20的研制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据媒体披露,11月,最新一架2013号歼20战机在成都成功首飞。此前2011号和2012号歼20也在今年成功首飞。分析称,歼20的生产制造已经非常成熟,随着越来越多的原型机投入试飞,歼-20有望在2017年完成定型。
无论是运20、歼31首次亮相国际舞台,歼20不断试飞,还是疑似歼15改型曝光等,中国空军都在不断地用实力铸造航空大国梦,以更加开放透明的姿态展示自信。
陆军、二炮新型尖端武器频曝光 多种新型导弹列装
一年来,国产新型武器装备频繁曝光于公众视野,甚至有军迷认为,军方对国产武器装备的披露几乎做到了“直播”。
1月,解放军报官方微博“军报记者”首次公开了东风-31洲际导弹野外作训的照片,让外界窥视到二炮东风-31型导弹在雪地上实兵演练的场景。11月,官方媒体在二炮基层导弹工程师陈学冬的报道中,再次公开了我国东风-31洲际导弹检测、野外机动、预设阵地等画面。这是东风-31在1999年国庆大阅兵展示以来,今年首次在官方媒体曝光。香港军事评论员指出,从发布的东风31发射的最新图片显示,解放军在经历了秘密发展核导弹部队的过程后,现在更加自信地向外界展示了二炮的军事实力。
据2013年颁布的国防白皮书披露,第二炮兵目前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近年来,第二炮兵加快建设步伐,多种新型导弹武器陆续装备部队,形成了核常兼备、型号配套、打击效能多样的作战力量体系。
另外,据美媒报道,中国今年在境内还进行了三次高超音速飞行器试飞。为此,中国国防部作出回应,表示中国在境内按照计划进行的科研试验是正常的,这些试验不针对任何特定的国家和目标,外媒则称中国罕见证实高超音速武器试验。军事专家表示,部分西方媒体习惯用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先进武器的发展,但中国军事透明度的增加显然超过了他们的预期。
同样受到广泛关注的还有中国最新99改主战坦克首次参与实战演习,解放军杀手锏鹰击12鹰击100新型反舰导弹和CX-1超音速巡航反舰导弹首次曝光……。
张军社大校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一代信息化武器装备已成为我军战斗力新的增长点,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的军工实力稳步上升,今年大量出现的高精尖武器装备就证明了这一点。
张军社还指出,中国武器装备发展对于解放军整体作战能力具有三方面的影响,首先,高精尖武器装备提高了军队的战略威慑能力;其次,武器装备发展也提高了军队在防御作战中的实战能力,极大促进了部队能打仗、大胜仗的能力;最后,新型战机、战舰、主战坦克等的研发和服役,还大大提高了三军装备间的联合作战能力。但我国还需要继续发展高精尖武器装备,包括战略反击力量、战略核潜艇、导弹等。
“我军武器装备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关键领域一定要有‘杀手锏’,同时要形成体系作战能力。”侯小河对中新网记者说。
(刘艳)
- 李克强出席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2014/12/17
- 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 泉州排在第27位2014/12/17
- 中国联通网络分公司副总经理张智江被调查(图)2014/12/15
- 人民日报钟声:申办冬奥会,中国再向世界承诺2014/12/11
- 外媒聚焦中央经济会议:中国稳中求进 动力仍十足2014/12/10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