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正文

物价年末不会出现大幅反弹 全年将呈低通胀

www.ijjnews.com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12-08 09:21
  

  朱慧卿 作(新华社发)

  全年将呈低通胀明年回升仍温和

  物价年末不会出现大幅反弹(市场观察)

  近期,央行降息加大了市场通胀的关注。诸多机构纷纷展开了对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预测以及对明年通胀形势的分析。对此,专家指出,今年全年物价整体较为温和已成定局,明年物价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回暖小幅回升,通胀仍将处于温和可控区间。

  物价今年整体波动平缓

  再过20多天,中国经济2014年度终场哨声就将吹响,中国全年的物价水平及CPI、PPI等核心经济指标的走势也将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人们注意到,其实前10个月的物价指数已经清晰地勾勒出2014年中国整体的物价变动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单位为%)分别为:2.5、2.0、2.4、1.8、2.5、2.3、2.3、2.0、 1.6、1.6,其均值为2.1,并且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在1个百分点以内。对此,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尽管仍有部分商品环比涨幅明显,但今年主要影响物价走向的农产品价格平稳,全年物价或延续“2”时代,2014年物价整体波动平缓已成定局。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一方面,影响物价比较明显的猪肉价格同比仍然是负增长,年内或难有趋势性上升;另一方面,国内粮食价格总体运行平稳,没有明显波动,因此四季度CPI同比的新涨价因素不会出现明显上升。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则指出,今年以来,由于货币政策总体稳健,并没有因为货币放水而大幅影响农产品的价格,因此目前包括鲜菜、鲜果、鲜蛋等农产品价格都主要以季节性波动为主,不会成为全年物价大幅波动的不稳定因素。

  年底不会呈现快速上扬

  临近年关,通胀压力是否会随之陡增呢?多家权威机构预测,受到翘尾因素影响,11月我国CPI同比涨幅可能在1.7%到1.8%的区间内,较10月而言仅仅略有上升,同时,12月CPI同比涨幅也很难超过2%。

  “考虑近期非食品价格受到国内成品油价持续下调及居住类价格回落的影响,涨幅也明显收窄,预计11月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与上月相比继续有小幅回落。”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指出,虽然近期央行调降了存贷款基准利率,但其政策重心在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预计短期内货币供给并不会出现明显上升,物价也不具备流动性推升的压力。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目前央行整体货币政策仍未脱离稳健的总基调,因此降息不会带来明显的物价上行压力。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央行降息越来越多地具有指导意义而非强制意义。商业银行更多时候是在政策范围内依照市场规律行事,因此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大放水。”董登新说。

  专家认为,农产品供应充足,明年元旦与春节间隔时间较长也将有利于物价整体平稳。

  明年物价料将小幅回升

  2015年,中国的物价水平又将产生哪些新变化?一些市场机构预计,2015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的“中高速”增长,通胀将在温和可控的区间内较2014年的低谷略有回升。

  中国银行不久前公布的《2015年经济金融展望报告》分析称:2015年,物价将继续在低水平运行,食品和居住这两个对物价影响最大的消费品价格涨幅不会很大。报告预计2015年全年CPI上涨2.4%左右,较2014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明年物价整体上仍会保持稳定,但会略有回升。”董登新指出,2008年以来,中国事实上一直处于流动性较为宽裕的状态。一方面,充裕的资金和良好的基本面让中国并不存在通货紧缩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调结构、促转型成果的持续显现,经济增长动力重新变强将促使经济回暖。“2014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而与货币政策的稳健配合则是经济结构调整,因此CPI才屡创新低。需要注意的是,今年的就业情况十分理想,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明年改革红利的持续发酵,经济增长将带动居民消费意愿的提升,从而有助于物价重回温和上涨。”董登新说。

  (记者 王俊岭)

标签:物价|反弹|膨胀
稿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 郭婧婧郭婧婧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