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各地落户政策将放宽 居住证全面推行
【相关报道】
福建拟出台户籍制度改革贯彻实施意见 全省各地落户政策将放宽
东南快报讯(记者林娟)昨日,省公安厅副巡视员黄华安就户籍管理问题接受“中国福建”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时透露,我省目前正在研究制订相应的户籍制度改革贯彻实施意见,该贯彻实施意见出台后,包括福州、厦门、平潭在内的所有区域的户口迁移政策还将进一步放宽,与户口相配套的改革也将一同跟进。
没落户也可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今年7月30日,国务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其中,《意见》提出要求建立居住证制度。推行居住证制度究竟对广大老百姓有什么好处呢?对此,黄华安认为,居住证制度为农业转移人口能够在居住地更加公平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实行居住证制度后,在城市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获得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就不再只有落户一条通道。
“也就是说并不会因为没在居住地落户,就被排斥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之外。”黄华安举例,比如外来的打工人员可以凭借在居住城市申办居住证,实现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自己在当地享受医保、社保等待遇,并且随着配套改革的跟进,会越来越觉得自己就是“本地人”。
黄华安坦承,由于户籍制度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整体构建,通过实施居住证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在一些就业机会多、吸引力较大的城市,就需要通过放宽落户条件和推行居住证制度“两条腿走路”,逐渐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不可能一蹴而就。
全省户口迁移政策都将进一步放宽
据了解,2001年底,省政府发文全面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彻底打破了农业、非农业户口的划分界限。去年7月份,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八条措施》,规定在福州市辖区、厦门市、平潭综合实验区之外其他地区居住的,有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稳定职业的人员及其父母、配偶、未婚子女,即可将户口迁入居住地;在福州市辖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居住,有合法稳定住所且已连续居住(办理暂住证或居住证)满3年,与居住地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并参加社会保险满一定年限(或在居住地依法持有工商营业执照并纳税满一定年限)的人员及其父母、配偶、未婚子女,可将户口迁入居住地。
“目前,省公安厅正按照国务院《意见》精神,结合《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八条措施’要求,研究制订相应的户籍制度改革贯彻实施意见。”黄华安介绍,该贯彻实施意见出台后,包括福州、厦门、平潭在内的所有区域的户口迁移政策还将进一步放宽,与户口相配套的改革也将一同跟进。
流动人口将免费办居住证
与此同时,根据省政府的要求,省公安厅成立了专门小组负责居住证实施办法的调研和起草,经过与省卫计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工商局等23个部门近1年时间的研商,形成了《福建省实施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送审稿)。据黄华安介绍,送审稿主要的特点是:
一是突破了公安唱独角戏的传统模式,明确了政府主导,各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是突破了办证收费的传统思路,明确了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免费。该送审稿实施后,将不再向申领人收取办证费用,所需费用全部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
三是突破了证件的传统样式,明确了居住证为带芯片存储功能的IC卡。就是把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和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直接写入IC卡中,提升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效率。
四是突破了证件持有人享有待遇“一刀切”的传统方式,明确了平等下的差别化待遇。明确居住证持有人在全省范围内享有12项基本公共服务,并赋予各地根据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扩展居住证待遇范围的权力,避免全省“一刀切”,赋予居住证制度实施更大的灵活性。
据黄华安透露,目前省公安厅正根据国务院《意见》和省政府的要求,对送审稿进行修改充实,报请省政府审定下发实施。“全省居住证制度推行的时间,虽然目前没有时间表,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会太久。”他表示,根据中央要求,我省将在国家层面《居住证管理办法》出台后,对我省起草的有关居住证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而后在全省推行。
- 居住证申领办理窗口“一条龙”服务晋江新市民2014/09/16
- 新晋江人持居住证可参加新农合 享同等补偿标准2014/09/12
- 党报称当下城乡户口待遇差别30项 与社会公平相悖2014/08/26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