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厦"史上最大"力度"打黑" 419辆"黑车"被抓

www.ijjnews.com   厦门网  2014-09-24 17:07
  

  整治规模与力度“史上最大”

  出动交通执法人员4575余人次,组织打击行动543次,查扣“黑车”422辆

  据悉,从7月起,市交通运输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交通运营秩序综合整治工作,重点打击非法营运行为。

  此次整治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力度上,都堪称“史上最大”:建立6个“打黑”专门执法队,联合辖区街道、公安等部门,采取常规时间和非常规时段相结合、常态执法和部门联动相结合、日常行动与统一联合行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整治,尤其针对厦门北站、轮渡、汽车站等非法营运重灾区进行不间歇的轮番整治。

  统计数据显示,从7月1日至9月18日,共出动交通执法人员4575余人次,组织打击行动543次,查扣“黑车”422辆,是历年来“打黑”力度最大的一段时期,整治期间的“黑车”查处量相当于以往4年的查处量。

  “黑车”经营向“团伙化”发展

  “黑车”集中在火车站汽车站,外地游客成“黑车”目标

  从昨日曝光的419辆非法营运车辆信息来看,呈现出几个特点。首先,这419辆车,厦门本地车辆占绝大多数,但也不乏泉州、漳州、龙岩和挂着其他省份号牌的车辆,说明在利益驱使下,从事“黑车”的人员组成比较复杂,给整治带来一定难度。

  其次,“黑车”中,大多数是在火车站、汽车站等客流集散地被查,说明大部分非法营运者,都将外地游客作为第一目标,“漫天要价”以获得最大利润。同时,私家车主“客串”捡客的现象也比以往有较大增长。

  最后,在2个多月的时间里查获419辆“黑车”,说明我市“黑车”数量已经达到一个小高峰,进一步衍生了“黑车”运营“团伙化”等现象。

  “黑车司机”八成为无业人员

  多数司机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漠,极易受利益驱使

  市交通综合执法支队介绍,目前我市“黑车司机”80%以上为无业人员,多数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漠,极易受利益驱使而从事违法违规行为。

  “黑车”问题已经直接影响我市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市场秩序。随着对“黑车”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大,当前“查扣难”、“取证难”、“执行难”等问题日益凸显。比如,上个月底,厦门北站曾发生一起“黑车”司机聚众群殴的案件,不仅影响运输市场秩序,也带来了极坏的社会影响。鉴于“黑车”的危害性和安全隐患,交通部门呼吁广大市民主动拒乘“黑车”,选择合法经营车辆出行,配合执法部门进行查处。

  “整治别无他法,只能继续加大力度。”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交通部门将正视问题,立足本职,攻坚克难,坚持整治常态化,进一步整合执法力量,总结经验、针对特点,遏制‘黑车’发展势头,从重处罚非法营运行为,保护运输市场合法经营者利益。”

  据悉,已处理的419辆“黑车”,执法部门均对车主进行扣车、罚款等处罚措施,其中部分“黑车”车主领到了最高2万元的罚单。

  同步

   加大力度“打黑”

   组建专项“打黑”执法队

  在前一段时间的整治基础上,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将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专项“打黑”执法队(岛内2支、岛外1支),专职分辖区开展重点整治,这将进一步提高执法效率,扩大打击面。

  同时,打击手段将更为灵活机动、“全天候”覆盖。继续采取常态打击与统一行动相结合、常规时间与非常规时段相结合的灵活方式开展打击行动,突出重点地域和重点时段。除依靠专项队伍开展日常打击外,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还将不定时在全市范围内组织统一行动,在统一时段开展统一行动,同时确保白天、晚上以及节假日都有开展打击工作。

  建立“黑名单”和定期抄告制度

  “黑名单”和定期抄告制度也将建立。被查获的非法营运车辆和违法人员将被列入“黑名单”,进行重点监控,一经发现违规行为从严从重处罚。同时,定期抄告市道交办、公安交警支队、车管所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并将违法车辆、人员信息抄告违法人员所在单位,对非法营运经营者尤其是从事“兼差”黑车从业人员形成震慑力。

  “打黑”工作进展不力将被问责

  整治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持之以恒”。市交通运输局介绍,将延续前阶段整治行动中开展效能督办的经验和做法,由市交通运输纪工委、驻局监察室、局效能办牵头对下一阶段整治工作进行全面跟踪督办,由执法支队相应成立督查组负责对整治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进一步规范严格执法,对工作进展不力的部门、个人进行问责,形成“打黑”工作的长效组织领导机制。

  (记者 徐景明 通讯员 罗常春 未晓)

标签:厦门|黑车|打击
稿源: 厦门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