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正文

"养儿防老"变"养子啃老"? 谁为"啃老族"断奶?

www.ijjnews.com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09-19 08:38
  

2“啃老”不休谁之过

不可否认,在生活压力面前,许多刚刚处于人生和事业起跑线的年轻人的确需要父母的扶持和帮助,一些“啃老”现象中有无奈的成分。但是,对于那些形成习惯的“啃老族”而言,他们完全忘记了“敬老孝老”的责任,心安理得地靠老一辈养活而没有任何负疚感,如果父母不养,更是怨言不断甚至打击报复。这种有违社会伦理的现象频繁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所致呢?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梅志罡对本报分析说,我们的社会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变动中,年轻一代中的部分人如果没有很好地跟上这个社会的变化,就会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就需要从父辈那里索取资源来保障自己的生存。

的确,在就业和创业的初期,应届毕业生难免会有“毕业季之痛”。就业难,工资偏低,房价、生活成本偏高,都构成了对年轻人的挑战。但这些,都不是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啃老”的原因。

再者,出现像小易这样的例子,家长也要反思,是不是教育也出了问题?有专家就分析说,“啃老族”之所以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母过度的溺爱。“‘啃老’与传统的家庭文化有关,家族制的传统体系意味着父辈对子辈的抚养义务和子辈对父辈的赡养义务,但在社会发展中,父辈拥有的资源往往比子辈更多,所以子辈在成长过程中有向父辈索取资源的动因,这是‘啃老’现象形成的一个内在原因。”梅志罡说,“这也体现了家庭在教育上的失败和纵容,一部分年轻人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成年后在社会上很难自立。”

而子女在家庭观念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心理偏差。现在许多年轻人缺少感恩心理,认为父母为自己提供无偿的帮助是天经地义的,加上独立能力不强、懒惰成性,这些都导致了他们只能回家“啃老”。

3告别“啃老”靠大家

日前,浙江省杭州市、山东省等多地发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中,拟规定禁止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啃老”。对于这项草案,有人叫好,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厢情愿,并不能根除“啃老”现象。

“随着‘啃老’人群的不断增大,现在的年轻一代在买车、买房、养孩子等方面纷纷‘啃老’,而老一辈的养老资源又并不充足,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立法的形式有限度地控制‘啃老’人群的扩张,对于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权益来说,是有进步意义的。”梅志罡说。

不过,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也有专家指出,“啃老”现象更多源自家庭伦理和社会传统的问题,用法律的方法来进行限制并不妥当。

在家庭教育方面,梅志罡表示,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的人格,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过分看重应试教育导致我们对孩子的生活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不太重视。我们要让孩子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孩子的职业技能,让他们在迈向社会的时候能更好地适应。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既不能对孩子过于严厉,也不能过于娇惯。”

在父母意识方面,有专家认为,很多父母觉得孩子没有独立生存能力,愿意慷慨解囊,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纵容。每个人都应该具有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赡养父母是道德,贡献社会是社会责任。一旦孩子形成“啃老心态”,而父母又纵容,这是一种极坏的道德示范,还会影响新家庭的形成。

在年轻人自身因素方面,他们应快速地学会自食其力。虽说面对结婚买房动辄需要几十万上百万元的压力,年轻人完全靠自己并不现实,但也要营造鼓励年轻人自立自强的社会氛围,让他们意识到成人后依靠老人从牙缝里省出的钱来过“体面”的生活不是什么光彩事。

“首先,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要转变就业观念,要树立凭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的观念。其次,要认真地培养自己的能力,光是读书拿个文凭,没有能力是不行的。”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对本报分析说,“最后,就是要有创新思维,形成自己的特色资源。”

首页  上一页  [1]  [2] 
标签:养儿防老|啃老族|年轻人|社会适应|适应能力
稿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 李华燕李华燕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