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石狮市区小学“人满为患” 如何让入学不再难?

www.ijjnews.com   东南网  2014-08-25 09:20
  

   沉甸甸的“压力”

  “每年入学报名时,我们都觉得压力非常大。每个学校的学生名额总是有限的,当学生招满了,一些家长只能失望而去,看着那些家长,我们心里也是沉甸甸的。”湖滨中心校校长王夏玮告诉记者,入学压力每年都较大,这两年特别明显。比如,湖滨新湖中心小学,因为场地、师资方面的原因,今年拟定招生计划时,便想缩减一个班。但今年一年级新生入学报名时,来报名的人数远远超过预期,没办法,只能再增设一个班。据王夏玮介绍,目前,湖滨的林边、新湖、长福三所小学都已经“人满为患”,多余生源有的调剂到玉浦、雪上等城北区域的小学,有的则调剂到锦尚第二中心小学、锦里小学等。据其估算,调剂的学生数量在200名左右。

  和湖滨中心校一样,同在中心城区的凤里中心校也是爆满。“七月份报名时,虽然我们已经告知大家早上准时开始报名,但有的家长可能担心来晚了报不上名,前一天晚上就到学校门口等候。”据凤里中心校校长施能沿介绍,因为报名人员太多,大仑中心小学只能扩容扩班。但在接受了七百名学生后,大仑、宽仁、五星三所小学也都“超负荷”了,超出的生源有的调剂到城北区域的学校,有的则调剂到永宁。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市区各所小学几乎都是“满负荷”招生,这样的“挖潜”虽然解决了不少孩子的入学问题,却也在无形中给教学及学校管理带来不小的压力。一些教师告诉记者,按规定一个班级招生应控制在45人以内,但事实上都超过这个数量,有的甚至会达到60人。这一方面导致班级教学空间变得狭小,学生的课桌椅前排往往都要“顶”到教师讲台桌前,有的中间过道上还要摆张桌子;另一方面,不管是教学工作量还是学校课外活动及校内管理,压力也都因为学生数增加而增加。有的学校虽然不得已而“扩班”,但随之而来的师资问题、经费问题也让学校承受不少压力。据了解,一些学校教师缺编比例甚至达30%。为弥补师资力量不足,只能招收代课老师。

   结构性“供需矛盾”

  对于小学入学“压力大”问题,采访中,一些教育人士认为,其原因与“供需”矛盾有关。

  据市教育局初教股负责人分析,虽然石狮本地学生数量不多,一年级要入学的本地生大都只有两千多人,但随着异地高考的“放开”,以及石狮城市魅力、教育环境和质量的提升,外来生的数量也将逐年增多。而今年一年级入学的新生,全市平均起来看,超过七成以上是外来生,而在部分学校,外来生所占比例甚至高达90%以上。一方面生源增加了,另一方面,虽然近些年来,石狮不断建设新校,并想方设想“挖潜扩容”,但因为学校分布不均等因素,“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从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今年一年级上学人数将再次超过往年。根据今年石狮的招生计划,今年一年级招收202班,10570人。但仅就目前已经报名的情况来看,或已经超过这个数量。对此,相关人士表示,具体的学生数量或许要到开学后才能清楚,但其估计将会在11000人左右,以石狮目前的“硬件”条件,仍然可以保证“全员上学”。但之所以会出现一些孩子“报不上名”问题,除了错过报名时间、不符合条件等因素外,有的则是因为一些家长“择校”心理造成的,“我们只能按‘就近原则’,尽可能地予以安排、接收,但如果学生名额已满,便只能‘退而求其次’,调剂到距离远点的学校。”

  一些教育人士认为,说到底,影响石狮小学入学问题的是一种结构性“供需矛盾”。对于家长们来说,自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好的学校,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学校,但在全市七十多所学校中,市直小学和在中心城区的小学屈指可数,大家都往里“挤”自然是“供不应求”了。以湖滨辖区为例,外来务工人员往往只能在林边、长福、新湖这三所小学进行选择,但“僧多粥少”。一位教育人士告诉记者,她根据湖滨辖区幼儿园上学期大班学生数量,推算过湖滨非市直小学的“学位缺口”,其数量在五百左右,其中除了部分孩子回老家上小学外,多数还是要在石狮学校上学。而相比于城区学校的“紧张”,沿海乡镇的小学入学压力不大,招生条件也较为宽松。

标签:石狮|小学|入学难
稿源: 东南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