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法国留学期间打工铸铁 曾不止一次受伤
访谈
“邓小平在一条街上就有三处住址,说明需要随时进行转移。也证明了在法国从事革命活动的危险性”
华西都市报:通过这些档案,能发现什么?
鲜于浩:比如,1926年1月3日的这次会议上提到要支持冯玉祥将军,后来邓小平从莫斯科回国后,就被派到冯玉祥的部队,可能就和这个有关系。
再比如,我们发现在巴黎比杨古特拉维夫街,邓小平曾在这条街上有三处住址,这说明当时的形势是很严峻的,在法国从事革命活动的危险性,在一条街上就有三处住址,说明需要随时进行转移。
华西都市报:你们有没有敲开这三处住址大门看看?
鲜于浩:从邓小平离开,这条大街的外观基本就没有变过,因此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我们试着敲了其中一家的门,对方开门后,我们说明来意,房主感到非常的惊喜,虽然他以前不知道邓小平在这里住过,但是房主知道邓小平这个人,觉得很激动很自豪。
华西都市报:邓小平在施奈德厂受伤的记载的日记,是怎么找到的?
鲜于浩:杨昌祚在法国期间,因为吃了毒蘑菇不幸去世,法国老乡就把他的日记和其他遗物一起寄回南充。我因为在法国做访问学者研究的就是四川青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有一些研究成果被这本日记的相关者看到了,他主动联系我。
我复印了这本日记后,从中发现了有关邓小平的这条记载。
结缘
鲜于浩说,“当年邓小平去我岳母家面店吃饭,是和夫人卓琳一起来的,点的就是红油水饺。”
鲜于浩教授家和邓小平结缘,除了发现邓小平在法国的档案,还有一碗红油水饺的缘分。
鲜于浩说,他的岳母叶强民在新中国成立前为了谋生,就在现在成都焦家巷靠近长顺下街的口子上开了一家苍蝇馆子。
这家小饭馆的名字就叫“强民面店”。
鲜于浩说,当时店里主要卖抄手、红油水饺,以及红油面、清汤面等各种面。
“当时的味道应该很不错,小店的生意也比较好。用现在的话说,性价比应该是比较高的。”鲜于浩说。
说到邓小平去岳母家面店吃饭,鲜于浩说,是在1956年公私合营之前,具体哪一年记不清了,“肯定是因为味道好,才安排邓小平来吃饭”。
“我老伴吴学英今年70岁,当时只是几岁的娃娃,”鲜于浩说,当时邓小平是和夫人卓琳一起来到店里的,点的就是红油水饺。
吴学英说,当时只记得两个人由省里的人陪同到店里吃饭,其他的就没什么印象了。
鲜于浩说,等到1956年公私合营后,强民面店就没了。
记者查询史料发现,邓小平于1952年7月奉调进京后,直到1958年2月回四川视察。在此之前,1949年10月他和刘伯承率部挺近大西南到1952年这段时间在四川。
这期间,吴学英大概在6—8岁之间。虽然后来“强民面店”没了,但吴学英却把母亲的手艺继承了下来。
“我们学院有个规矩,每年元旦邀请研究生到家里一起吃饭,每次必吃她做的红油水饺。”鲜于浩说,“这套面食,在西南交大也很有名。”
鲜于浩说,之前有人建议,让我们夫妇开一个水饺店,把邓小平夫妇当年来吃水饺的事迹写下来,“我们都这么大年纪了,能做给学生吃,就已经很满足了。”
(本文由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邓小平故里管理局邓小平研究中心提供协助)
本版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王国平 摄影: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