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正文

“圈”里掺广告朋友成客户 别让朋友圈变了味

www.ijjnews.com   人民日报  2014-06-13 09:19
  

阅读提示

6月6日,本版刊发“‘朋友圈’现象初探”(上):《你在“朋友圈”吗?》和《“朋友圈”是什么圈》等。报道认为,“朋友圈”方便沟通联络,拉近了朋友之间的感情,但随着“好友”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杂,“朋友圈”信息泛滥也平添了不少困扰。

那么,“朋友圈”信息泛滥到底有何体现?一些人通过“朋友圈”平台做生意,这种做法值不值得提倡?朋友变顾客,顾客成朋友,双重身份转换之间,“朋友圈”用户对此怎么看?请关注本期相关报道。

熟人变顾客,成了生意圈

●虽然在“朋友圈”也能看商品买东西,但是由于卖家是朋友,交流会变得格外小心翼翼。

——上海高校教师 李 慧

“朋友圈里有300多人,常发广告的朋友大约是5个。”在上海某高校任教的李慧拨拉着微信通讯录粗粗统计,这5人中还有一个是她经常买衣服的一家外贸店老板娘,为了看到新衣服,她主动加了该店的微信。就这为数不多的几个营销的朋友账号,由于更新比较频繁,李慧常有错觉:化妆品、衣服、包包……点开朋友圈好像满屏都是卖东西的。

李慧倒是不太反感:“我有购物需求。但去年第一次通过朋友圈购物就遇到尴尬事。”李慧从一个朋友那儿买了一件衬衫,价格不便宜,结果收到衬衫以后发现跟实物差距不小,“当时第一反应是退货,可是又犹豫了,朋友刚开始做点小生意,这是不是太不给面子了?”李慧考虑再三,刚想委婉地表示退货,结果发现朋友不久前更新了一条朋友圈状态:“什么素质啊,衣服都穿两天了还要求退货。”李慧把刚到嘴边的话又咽回去,打消了退货念头,给朋友账户打了钱。

“这之后通过朋友圈买东西格外谨慎。”李慧觉得虽然能够在朋友圈随时随地看商品买东西,非常方便,但是由于卖家是朋友,很多针对商品的问询都会变得小心翼翼。

“用朋友圈做生意一定程度上会微妙影响朋友关系。”广州的朋友圈卖家刘倩也承认。刘倩在5年前拥有了自己的淘宝网店,后来在自己的微博中也开始发送从日韩代购的商品广告,从去年开始,她的销售平台又多了一个——朋友圈。如今这三个平台的销售业绩平分秋色,“不同需求的顾客会选择不同方式购物,以前的客户现在也会主动要求加入我的朋友圈,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商品信息。当然,有些朋友没有这种购物需求,也不喜欢看到朋友圈广告,他们可以屏蔽我的信息。”

与被动遭朋友屏蔽朋友圈信息相比,刘倩更倾向于主动自觉地选择性发送广告。“因为是好友圈子,我对大家的喜好基本心中有数,发送广告会使用朋友圈的分组功能。”刘倩说,她把对广告感兴趣有需求的分在一个组,其他对广告无需求有抵触的朋友分在其他组,只对“广告组”发送广告。

“希望这样能够尽量把对朋友的打扰降到最低吧。”刘倩说,目前她的广告组中大概有10位经常光顾的朋友顾客。

陌生“朋友”多,信息有水分

●一次不愉快的经历后,定期“筛查”朋友圈,发现不少已经连名字都记不起来的“朋友”。

——北京街道公务员 杜 先

两个月前一次“朋友圈”的购物经历让北京朝阳区某街道的公务员杜先养成了一个习惯:定时清理微信好友。“把了解很浅、不太联系甚至已经忘了是谁的账号都删掉。”杜先说。因为朋友的推荐,她加了一个微信营销账号,正好看到在销售她经常用的护肤品,价格比商场购买便宜一些,杜先就买了一罐。

出于对朋友推荐的信任,杜先应对方要求先付了款。等商品寄到,她发现商品外包装一模一样,但是里面的“内容”有异,护肤品的颜色气味与她此前用惯的同款产品都不一样,“很可能是假货!”

杜先与对方协商要求退货,甚至愿意承担寄回的邮费,可对方拒不承认,再三理论,没想到对方竟然先下手为强,把她“拉黑”了。“这时候我才发现,我既不知道卖家真名,也不知道他的其它联系方式,不清楚对方底细。”投诉无门的杜先只能吃哑巴亏。

自这次“圈购”行为后,杜先开始审视自己的朋友圈,一个个“筛查”,发现了不少已经淡忘的“朋友”,“有的可能偶然认识通过扫一扫加的,因为微信好友也不是实名,所以时间久了就记不清是谁了,现在觉得这些几乎陌生的‘朋友’都是安全隐患。”杜先心有余悸。

“纯粹使用朋友圈交易,受骗的几率大概有20%。”浙江舟山的袁怡根据自己在朋友圈销售一年多的经历估算。她开过淘宝店,由于是兼职卖家,缺乏精力专门经营网店,于是转战耗时耗力都更少的朋友圈。

袁怡说,跟许多做朋友圈生意的伙伴以及顾客有一个共同感受:“朋友圈做生意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像支付宝那样独立的第三方资金托管平台。先发货后收款或者先收货再付款,对双方来说都很没有保障。”

袁怡认为,维持朋友圈的交易天平不倾斜,唯一砝码只有买卖双方的诚信度。如果是熟人朋友还好,但如果真的把“朋友圈商务”做大的话,肯定会加入很多陌生的“朋友”,朋友圈已经不是真正的熟人圈子。袁怡的同事通过朋友圈卖童装,圈内客户1000多人,月净利过万元,“大部分都是从未谋面的顾客,双方的信任度显然不足以避免纠纷。”

“当然,很多人只是把朋友圈当成商品展示的一个平台,他们有淘宝网店,具体支付过程还是通过支付宝来完成。”袁怡说这种交易还比较信得过。

但是不用交开店保证金,没有第三方支付平台、做生意门槛较低的朋友圈还是被很多不诚信的人钻了空子,售卖假货或者一些品质没有保障的杂牌。“对陌生营销账号要提高警惕,建议单纯通过朋友圈买东西的顾客尽量少买护肤品、食品这类一旦假冒伪劣就会造成人身伤害的商品。”袁怡说,为了减少纠纷,她只在朋友圈里卖皮包。

守一份秩序,留一份清静

●朋友圈看起来很私密,但事实上也是一个公共空间。希望有更规范的监管来维护这个圈子的秩序。

——内蒙古呼和浩特小老板 陈 菡

“作为卖家肯定不希望放弃朋友圈的商机。”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小老板陈菡细数朋友圈做生意的便捷之处,首先不用费大量功夫做网店设计,手机拍照随时随地可发商品信息。其次,朋友圈中友人是天然的客源,免除了做宣传攒人气的费用。此外,由于面向的是朋友,卖家能够更了解目标客户的需求。

但陈菡认为,其实想诚信经营的卖家与买家一样,也希望有更规范的监管来维护这个圈子的秩序。比如也能有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没有支付平台,没有规范的退换货流程,不光买家有风险,卖家也会吃亏。” 北京白领张贝的朋友圈里也有不少贴广告的朋友,不爱购物的他觉得有点烦:“每次看到一长串广告图刷屏,都快速跳过。”因此张贝渐渐不爱看朋友圈了。他说,原本每当朋友圈右上角出现了小圆点,就会马上点开看看朋友新动态,微信里有好多球迷朋友,大家都会在朋友圈里发布看球心得,吐槽呐喊挺热闹,有时也能看看别人转发的文章。但现在多了许多朋友发布的商品广告后,张贝觉得看着累:“就像看网页的时候遇到弹窗广告一样,虽然你可以选择跳过关闭,但每翻一页它就会跑出来干扰你一下,有一种被强迫观看的不爽。”

张贝觉得,朋友圈听起来很私密,但事实上也是一个公共空间。虽然人人都有权发言贴图,但也应该遵循一些规则,共同维护这个圈子的秩序,也共同维护朋友之间的关系。

“我不反对通过微信做生意,现在朋友圈里也有了购物功能,能不能将个体‘微商’也并入这一专门的商务空间,让用户对是否进行微信购物真正拥有自主选择权,而不是现在这样被动接受后再去‘消极抵抗’。尽量还朋友圈一个清静,恢复它交流联络感情的原汁原味儿。”张贝建议。他说的“消极抵抗”指的是拉黑朋友圈账号或是“手动”跳过广告不看。

“应当设立一定的准入门槛,毕竟商品良莠不齐会打击朋友圈顾客购物热情,对所有卖家都有影响。”陈菡希望有一天能名正言顺地拥有一家自己的朋友圈“微店”。

链接:网友眼中的“朋友圈”

有网友认为朋友圈是与家人、朋友分享生活的便捷方式。网友“木木子”说:“朋友圈是我了解家人、朋友动态的重要途径,没事我就刷刷朋友圈,看看大家最近都发生了什么新鲜事。”网友“林木”:“朋友圈是我和儿子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我能及时得知孩子的最新动态,也能第一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

也有网友认为朋友圈成了“监控器”。网友“快乐到家”说:“自从父母关注了我的朋友圈,我随便发个什么东西,他们都要一直问东问西。”

有些网友觉得朋友圈是看新闻的好地方,能让人“长知识”,还能帮忙拉生意。

网友“浅唱ing”说:“现在我都是在朋友圈里看新闻的,热点新闻总是有一大批朋友转发,了解了很多时事。”网友“背后的风景”说:“朋友圈里有很多优秀订阅号的转载,对生活很有帮助。”网友“芊芊”说:“朋友圈成了我的免费广告,现在天气这么热,很多人不愿逛街,店里生意也清淡很多。而通过朋友圈的宣传,店里的衣服卖掉了好几件。”

但也有网友认为朋友圈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成就了一批“点赞党”,还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广告,成了“生意圈”。网友“风信子waiting”说:“朋友圈现在越来越不敢点赞了,经常说一句话或者点一个赞,后面一大堆提醒,感觉有些麻烦。”网友“静待花开123”:“虽然会看朋友圈。但觉得朋友圈已然变味。不再是朋友生活的动态,而是充斥着各种广告。不知道哪一天你的好友就成为代购,然后铺天盖地的产品图片在你的朋友圈出现。” (王倩整理)

标签:朋友圈|广告
稿源: 人民日报  编辑: 李华燕李华燕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