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阿拉伯城市论坛”6月16日起在泉州举办
初唐:东郊“灵山圣墓”葬着两位“默德那国人”
初唐时期,穆斯林已到中国传教,涉足广州、扬州、泉州等地。何乔远《闽书》记载,泉州东郊的“灵山圣墓”是两位“默德那国人”的葬地,他们是当地回族人的祖先。
穆罕默德的门徒中有4位大贤人,早在唐朝武德年间即来到中国传教,其中2位落脚泉州,死后葬于灵山。相传自从两人葬在这里后,山上夜里放光,乡人很惊异,以为是神灵显应,称之为“圣墓”,意即“西方圣人之墓”。
目前,灵山圣墓已是国家级文保单位。
宋代:“蕃商”聚“蕃坊”,“蕃客”有“蕃学”
宋元时期,泉州已成为我国海上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同时也是中阿交往的重要窗口,大批阿拉伯、波斯商人定居泉州,形成著名的“蕃坊”。
随着“蕃商”越来越多,为加强对“蕃商”的管理,宋代官府当时设置“蕃长”1人,负责管理“蕃坊公事”,尤其是要“招邀蕃商入贡”。
为满足海外“蕃客”子弟入学的需要,泉州等地还开设了外国子弟学校“蕃学”。许多“蕃客”与当地人嫁娶通婚。如今,泉州的民间还有“丁家的鼻子,苏家的胡子”的谚语,说的就是混血后裔。
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也得到充分尊重,在他们聚居的地方相继建造了清真寺。北宋年间,伊斯兰教徒在泉州涂门街建造了清净寺。
元代:阿拉伯的奇花异木装扮了蟳埔女的发髻
宋末元初,在泉州众多的阿拉伯、波斯人当中,最著名的是一个叫蒲寿庚的人。其先辈富甲一时,父亲蒲开宗迁居泉州后,他子承父业,继续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此后,他还曾任泉州市舶司,蒲氏家族的制香业,至今还得以延续。永春达埔的制香业,就是宋元时代遗留下来的技艺。
伊斯兰文化陈列馆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蟳埔社区的蚝壳厝前身与蒲寿庚兄长蒲寿晟的私人花园——云麓花园联系密切,蒲家从故乡阿拉伯移植来素馨花、茉莉花等各种奇花异木,为蟳埔女供应鲜花做簪戴。元末明初,泉州掀起反蒲运动,蒲寿庚后裔恐被株连,故改姓为卜,因蒲与卜音相近的缘故。
甚至有人这样假设:蟳埔女爱戴花的习惯,或许是因为他们的先祖其实就是当年“云麓花园”的主人,只不过云麓人因卜字与蒲字音近而改姓卜,而蟳埔人则因黄字与蒲字形近而改姓黄呢?
明清:德化生产的不少瓷器都有“清真言”
明清时期,因“禁海”等元素,对外贸易逐渐衰弱。但因为不少阿拉伯人在泉州“生根开花”,仍有不少阿拉伯元素丰富了泉州文化。
“在清代早中期,德化生产的不少瓷器,都有阿拉伯文字。”泉州工艺美院副教授张南章介绍,这些德化瓷器上,很多有“清真言”,“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惟一的使者”,宗教色彩浓,这些瓷器大部分销往东南亚、北非、中东的伊斯兰国家。
清代,泉州伊斯兰教有几次重兴,均由来官泉州的穆斯林捐资协助。如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都督陈有功、提标陈美等,重兴通淮街清净寺,重修灵山圣墓。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提督马建纪来官泉州,礼拜教规。同治十年(1817年),提督江长贵来官泉州,自聘阿訇,并倡导教务。
- 5·18昨在福州开幕 专设“21世纪海丝盛会”2014/05/19
- 冒险者“用生命”表演特技 边开车边换轮胎(图)2014/05/06
- 泉州加快海上丝绸之路资源整合2014/04/21
- 泉州启动申报设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2014/04/10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