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全国网媒主持人聚焦清新泉州 将走访28个地方

www.ijjnews.com   闽南网  2014-06-09 10:32
  

全国网媒主持人聚焦清新泉州 将走访28个地方

昨日下午,这一活动在清源山景区正式启动

闽南网6月9日讯 “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不是一对矛盾。”昨晚8点多,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网络媒体主持人,在谈到泉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时,泉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林伯前如是说。

昨日下午,由省委网络办、省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指导,东南网主办的首届全国网络媒体视频主持人“清新福建”生态活动——泉州行,在清源山景区正式启动。30多家中央、各省(市、自治区)网站的视频主持人和记者,将分三组对泉州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工作进行考察报道。

40名网媒主持人 将走访泉州28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就是福建省。

6月5日晚,“清新福建”生态行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福州举行,包括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网等中央网站,华龙网、红网、东方网、千龙网、大河网、南方网等地方网站,以及凤凰网、腾讯、网易、新浪、搜狐等商业网站,共30多家参与。

从6月8日到10日,40多名网媒的主持人和记者,将分成三组,走进清源山风景区、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安溪蓬莱清水岩生态茶园、安溪水土保持科教展示馆、南安康美兰田村、洛阳古桥及泉州湾河口湿地、惠安小岞林场等28个地方。

创建国家级生态市 泉州通过省级预审

昨晚8点,受邀出席访谈的泉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林伯前,对来自全国主流网媒的主持人、记者分享了对生态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观点。

林伯前透露,继去年9月30日,泉州成为全省首个通过省级生态市考核验收的设区市并获命名,今年5月8日,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通过福建省环保厅的预审。省环保厅近期将向国家环保部申请泉州市国家级生态市技术评估。

“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不是一对矛盾。”半个小时的访谈,林伯前对如何发展绿色GDP、打造“泉州模式”做了介绍。

【访谈】

谈成效:市长环保目标考核获全省三连冠

“从2003年开始,泉州就推出了生态立市,成效是显著的。”林伯前说,泉州市GDP连续15年全省第一;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获得全省三连冠;2013年度减排考核全省第一,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等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谈突破:生活污水、垃圾处理投54亿余元

生活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率是生态市创建工作最大的瓶颈之一。“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这个模式已基本建立。”林伯前说,乡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历史欠账问题是当前最基本、最直接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完成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投资54.84亿元,建成21座污水处理厂、164座镇(村)小型污水处理站、人工湿地,5座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2座垃圾填埋场和245座垃圾转运站。

谈创新:“两江”流域统筹提高补偿金额

“下游补偿上游,这在全省都是创新性的。”林伯前提到,晋江、洛阳江流域的综合治理,推行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用水量大小分担补偿资金额度和各县(市、区)辖区界面水质目标责任,从2005年每年度2000万元提高到2014年每年度3亿元。目前,已累计下达补助资金合计52365.5万元,补助426个项目,带动上游地区流域整治资金近40亿元。

此外还有多项创新,如率先在全省实行环保登报承诺制度,率先开展规范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活动,在环保系统内开展区域换位执法检查,在安平桥等行政交叉区域建立治污工作互认机制。

谈产业:产业经济生态化要做好“加减法”

林伯前指出,泉州产业集群丰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经济的生态化,要做好“加法”和“减法”。“加法”就是要做大增量,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如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上风电等,力争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超1800亿元;“减法”就是要优化存量,促进资源利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以1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为重点,引导新办企业、增资扩营企业向园区集中,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海都记者 徐锡思 见习记者 苏桐轩 文/图)

标签:泉州
稿源: 闽南网  编辑: 林丽娥林丽娥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