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企业“家属文化”蔚然成风 员工父母可领“孝养金”
日前,“聚旺向全体员工无偿赠送分红权”一事,在晋江业界引起了极大反响,特别是聚旺提出的“让全体员工有车有房,教育好孩子和照顾好爹娘”的目标,更是赢得了广大企业的极大赞赏。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聚旺还专门出台了“父母孝养金”“子女就学补贴”等员工福利制度,让“孝敬父母、照顾子女”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制度、一种习惯。
记者了解到,随着企业关爱员工意识的不断提高,部分晋江企业也开始将企业文化延伸到了员工家属层面,但迫于成本压力、内部公平等问题,还鲜有企业能够像聚旺一样将福利延伸到全体员工家属。
员工福利延伸至家属
“如今连国家法律都关注到空巢老人的孝养问题了,作为企业我们更应该关注到这个层面。要让员工能够安心放心地工作,就一定要把他们的‘后方’照顾好。”聚旺公司总经理许佳铭介绍了该公司出台员工“父母孝养金”和“子女就学补贴”制度的初衷。所有员工的父母亲达到一定年龄,公司每年都将拨给他们每人1200元的“孝养金”;而员工的子女如果考上大学,公司也将给每个孩子一年1800元的伙食补贴。
为了确保公司的“心意”能够送到员工父母手中,也为了让员工能够多回家看看父母,聚旺要求员工必须把“孝养金”带回家并摊开来与父母进行合照,届时再凭借照片到公司报销。“这项制度出台后,很受员工拥护,员工的向心力明显提升。确实,员工常年在外打工,父母孩子经常照顾不到,公司能够为他们着想,替他们惦记着父母孩子的孝养照顾问题,真的很令大家感动。”聚旺的几位经理人纷纷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不少企业对员工家属的关爱也日渐重视,特别是对员工子女关爱方面。在本报正在进行的“寻找最温暖的员工关爱基金”系列报道中,就发现柒牌、海东青、恒盛、嘉年华等多家企业有“员工关爱基金”,对父母、配偶、子女遇到生老病死、就学等困难的员工,均有提供补助或津贴。而百宏、特步等企业,则除了帮助员工子女联系安排就读的学校外,还每天安排车辆接送其子女上下学。
对员工父母层面,目前关注到的企业则比较少,通常是针对特殊的群体或者在特殊日子里举行关爱活动。例如安踏每年针对一线员工进行的“十大草根英雄”评选,该公司会邀请十位当选“英雄”的父母到晋江,免费送他们和子女一起去旅游。
骄傲名甸在刚刚过去的“母亲节”也举办了一次颇有意义的“关爱母亲”活动。针对该公司一线销售人员由于工作繁忙,“母亲节”不能回家陪妈妈的情况,该公司总经理亲自带领公司的高管团队组织慰问小分队,手捧康乃馨、揣着慰问品走访了泉州市区、永春、德化等地,给该公司优秀店员、导购的妈妈们送上节日的问候、替忙于工作的儿女送上贴心的母亲节礼物,为妈妈们过了一个特别的母亲节。
可委托经销商做“家属文化”
将企业文化延伸至员工家属,对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自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采访中不少企业也纷纷坦言,在整体经济形势不甚景气的情况下,考虑到企业的经营成本问题,将员工福利延伸到员工家属层面,只能“偶尔为之”,如果真要形成制度普及全员家属,多数企业恐怕“吃不消”。但如果只针对个别群体推行“家属文化”,又怕引起员工内部的不平衡问题。
许佳铭也坦言,聚旺之所以能够将“父母孝养金”、“子女就学津贴”形成制度并在全公司范围内推行,与该公司员工人数不多也有关系。“我们公司以技术工为主,全体员工加起来才200多人,推行一些员工福利制度所花费的成本也不会太高,而且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公司带来的利润其实更多。”可是晋江多数企业属于鞋服、食品等传统密集型产业,员工数量都是以“千”为单位,推行一项福利制度所花费的成本与聚旺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实战派企业文化专家、壹玖柒柒(1977)创意机构首席顾问陈非建议,对于鞋服行业等连锁品牌的企业而言,员工来自五湖四海,数量较多,基于操作的便捷性与成本的可控性,可考虑直接委托企业经销商作为企业代表,将企业的关怀传播到员工家属。
具体有两种操作方法可借鉴。第一,定期慰问。委托企业经销商建立当地员工家属的详细档案,在传统节假日或重要时间(如员工父母生日当天),由经销商定期前往当地的员工家进行慰问。以企业名义亲往员工家里更显诚意,亦可确保慰问礼金(或当地店铺代金券等)落到实处;第二种,组织活动。可组织员工家属在当地开展集体活动,如周边地区旅游、节日聚餐、专场晚会、免费体检、参观当地店铺等等,一方面增进员工家属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可提高企业在当地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记者_庄娜芬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