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文都 印象五店市 五店市姓氏源流探秘(上)
张氏:原聚居青阳石鼓峰下
青阳石鼓庙前有一口古井,整石雕凿的圆形井栏上刻着“清河圣泉”四个大字。“清河”指河北清河县,是张氏的发源地,全国诸多张氏以其作为堂号。这一口古井,见证青阳石鼓峰下早时是张姓聚居之地。
宋淳化年间,有张十六公自泉州北郭来青阳居住,三世传至张祐,任过迪功郎的小官。五世传至张应子,字诚之,是宋庆元、景定年间的人,人称张解元,但是郡志没有记载,或者中解元只是传说。其长子张公泽,宋末任五品官员,偕仲弟张公英还有本乡任潮州司户的蔡若济率众往泉州城东迎接宋幼帝,护驾南行。元代,张氏子孙都隐居于乡间,不肯出仕。
明洪武年间,张氏九世孙张廷爵在青阳山边(地名张厝,现蔡氏肖伟厅附近)建造一座“遗庆堂”,在厅堂上图画青阳八景,各用四字句式命名为“山林华表、传仙古洞、阳山苍翠、陈坑磅礡、斗坛灵瑞、石鼓宣声、樟井圣泉、官桥桃雨”。
廷爵子得亨,师事元代进士、闽南著名儒士夏秦,诗文脍灸人口。石鼓庙历代相传的六十四卦签诗,就是据张得亨口占编成的。《泉州府志》曾有他的传记。
明崇祯十二年,族人张允樗在广东考中举人。因这支张姓人陆续外徙,其青阳山下住居的地方后来多归属于蔡氏。
在青阳还有另一支张氏住在霞行,肇基祖张泽章,自近乡湖中赘婿于霞行陈家,卜居青阳。
赵氏:原为宋代“皇室贵胄”
赵氏,在宋代是“皇室贵胄”,自宋太祖赵匡胤起,将自家三兄弟派下编入“玉牒”,也就是皇家族谱,各编有字行十四字,用来排分辈次。举凡皇族子孙,在生活、求学、出仕各方面都能得到优待。并设立宗正司、睦宗院进行管理。南宋建炎中,第一批赵氏族人349人南迁泉州,随之南外宗在泉州设立。
赵氏宗族注重文化教育,讲究礼仪,对泉州地方民俗多有影响。梨园戏、南曲、太祖拳、兵法这些原来与平民无缘的活动,也随着皇家宗室和民间的接触传播于闽南,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据《阳林赵氏家谱》记载:绍兴年间,青阳赵氏始祖赵师玖“将欲避祸,独善其身,不慕仕进,徘徊于山水之间,相其地之可隐者而迁居之。一旦往青阳山,覩其山之秀丽,乐其地之丰腴……于是乔迁于此山之下旧市居焉。”
宋元之交的动乱时期,镇守在泉州的闽粤招抚使蒲寿庚暗地里接受了元兵的招降,因担心城中赵氏宗族作宋军内应内外合击,便施行诡计,假借延请宗室商议守城之事,于席间尽杀赵氏。随后元兵入城,南外宗人“长幼五千余人”,除个别被掳掠往外地的幼童外,尽被杀害。而居住青阳的赵氏族人有任官在外,有幸逃过一劫,他们的家人也因及时打听到城中屠杀赵氏人的消息,逃避四方,终于得到保全。所以青阳赵氏广泛分布于石龟、曾林、岭后、王墩、安平、安溪、仙游等地。当时有一个赵家子孙逃到安海星塔村吴氏母舅家避难,改“从妈姓”,对外称姓吴,待殁后方于神主上书赵姓,是谓“生吴死赵”。至今已衍为当地大族,尚保持“生吴死赵”这一习俗,以铭记先人的苦难历史。
一些青阳赵氏族人在战乱平定后归回祖里,重兴家园,也颇有发展。明代,青阳赵氏在旧市建赵氏宗祠一座,颇有规模。后来族众陆续外徙散尽,祠堂倾圮。然而,百十年间赵氏祠堂遗址曾一直得到当地异姓村人的保护,后五店市传统街区对其原址进行改造,现拟以竖立石碑的形式纪念这个姓氏在五店市的历史。 (感谢晋江市文史专家粘良图先生的支持。)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