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正文

“全国网络媒体看赣州”大型采访活动综述

www.ijjnews.com   赣州晚报  2014-05-10 19:15
  

与赣州发展同行

――“聚焦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两周年――全国网络媒体看赣州”大型采访活动综述

5月9日,参加“聚焦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两周年――全国网络媒体看赣州”大型采访活动的记者在赣州华坚国际鞋城采访。当日,该采访活动圆满结束。在5天的时间里,近70家网络媒体的记者兵分四路深入我市各地,总行程超过3000公里,感受苏区振兴发展两周年带来的变化。 记者刘青 摄

5月9日,参加“聚焦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两周年――全国网络媒体看赣州”大型采访活动的记者,在采访江西中烟工业赣州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 记者刘凯 摄

兵分四路、总行程超过3000公里,5月9日,“聚焦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两周年――全国网络媒体看赣州”大型采访活动圆满结束。在5天的时间里,近70家网络媒体的记者深入到我市各地,与赣州发展同行,感受苏区振兴发展两周年带来的变化。

一路上,赣南老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秀美的自然风光、蓬勃发展的经济社会以及赣南人们的质朴与热情,感染着采访团的每位成员。一个真实、充满活力的赣州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见的比想象中的好

5月5日,在抵达赣州的第一天,绿荫环绕的赣州市中心城区现代化程度就让不少第一次来赣州的网媒记者们眼前一亮。“赣州的空气和城市治理情况比很多城市要好,宜居宜业。”人民网记者张蓝兮的一句话,道出了大家对赣州的第一印象。

在南康和赣州开发区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现代化的生产车间让采访团驻足许久;生态秀美的崇义和上犹,自然景致让人赞叹不已;风景如画的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改造一新的现代化村落让人流连忘返,独具魅力的客家文化让人为之沉醉。

5天来,近距离接触赣州,网媒记者纷纷感叹“跟想象中的不一样!”“看到的比听到的好!”虽然是第一次来赣州,但凤凰网记者张慕瑶却真实地感受到了赣州的变化,“有一个好朋友是赣州人,我从他那里看过前几年的照片,这次自己来感觉赣州变化很大,特别是农民的生活环境可以说比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赣县清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记者们看到了一个将农业生产与科技种植、休闲观光成功结合的典型范例,大伙纷纷围住当地家庭农场主,向他了解政策、资金等帮扶措施。中国网记者李云鹏时隔6年之后第二次来到赣州,发现赣州多的不仅是物理上的变化,更多的是观念上的变化。新华网记者贺萌说:“赣州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发展氛围,尤其对赣州人民要求脱贫致富的干事热情印象深刻。”

5月9日返程的路上,河北新闻网记者王春锐在微信上更新了这样一句话“印象中的赣南老区总有这么几幅画面:老人家布满老茧的双手、农村破败不堪的泥瓦房和孩子们在老旧的课桌上读书等场景,但是通过这几天的采访,一个崭新的赣州留在了我的脑子里。看见的赣州,确实比想象中的要好很多!”

通过网络热情推介

5月6日,在信丰,记者们来到正平镇仙济岩村大竹坑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建设点,已迁入亮堂“小洋楼”的老党员吴述树拉起二胡,用悠扬的曲调表达自己对党的恩情。看到此情此景,记者们纷纷拿起手中的录音笔和相机记录下这感人的一刻。

5月7日,在宁都,走完一个个民生项目后,中国广播网记者卢勇华在当晚就写了新闻稿件《为民办实事 宁都民生工程怎一个实字了得》,详细介绍宁都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大力推进苏区振兴发展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连日来,我市民生改善取得的成效引起各媒体记者的注意,《赣州市改善民生汇聚幸福正能量纪实》《聚焦赣州市农村安全饮水改造工程》《赣州农村土坯房改造掠影》等一批关乎民生的新闻稿件频频见诸网络。来自四川新闻网的李京枝参观了定南县危旧土坯房改造点后,在其实名微博上感叹:“采访团到定南历市镇蕉坑土坯房建设点大肖屋幸福社区,70多岁的肖树森大爷一家住进‘小洋楼’,幸福溢于言表!新楼旧房对比,让人感叹。”而其他记者每到一地,都忍不住在微博上和粉丝们分享自己亲眼所见的赣州民生发展情况、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赣州“三送”工作、对口支援工作、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建设、乡镇敬老院、幼儿园、村卫生室建设……一件件大事小事,或图片、或文字、或专题、或论坛,记者们一路走来深入群众中听真切感受,走进工地厂房看最新变化,用镜头记录下《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带来的新面貌、新生活。

温州网记者颜弘炜通过连日来在赣州的实地采访,感叹赣州发展成就巨大,他表示,今后,要通过自己的网络平台,向在温州打工的赣州人传递家乡的喜人变化。南海网记者孙龙说:“在赣州的这些天,采访团成员无不感受到了赣州发展的脉动,又对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作了零距离的接触,包括南海网在内的本次来赣州的网络媒体,一定会利用互联网传播的优势,将赣州推向互联网的每个角落。”

短短5天时间里,记者们白天采访记录,晚上加班写稿,以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视角,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稿件,用鲜活的镜头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近两周年以来赣州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据不完全统计,此次采访活动全国网络媒体共推出专题18个、发布图片1000多张,各网络媒体共发布相关稿件超过560条。

祝愿老区明天更美好

5月9日,握手、拥抱、道别的时候来了,临行的客人表达了对赣州的美好祝愿。长城网记者吕晓红第二次来赣州,5天的活动让她对赣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除了深刻感受到赣州的喜人变化,对老区人民的未来,她也充满了希望:“赣州人勤劳能干,国家又出台了这么多的优惠政策,继续保持改革的劲头和开放的心态,我相信老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5天时间里,我们既感受到赣州生机勃勃、活力迸发的一面,又体验了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一面。”广州大洋网记者钟静文告诉记者,她太爷爷曾在赣南当过红军,以前经常向自己讲述在赣南的艰苦岁月。来之前,她爸爸特别嘱咐她要多看看,多了解发生在赣南老区的红色历史。“这次采访活动,我拍了很多新旧对比的照片,准备回去好好跟家人说说赣南的变化。”钟静文说。

临别之际,记者们纷纷开通QQ群、微信聊天等共同纪念这段难忘的赣南之行,分享采访的点滴,并相约下次一定再来赣州采风。湛江新闻网记者李莉表示,对于这次赣州行,她印象非常深刻,“虽然赣州目前还是一个欠发达、后发展的地方,但是赣州具有好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尤其是赣州获得了大量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外商把目光投向了赣州。在与各级政府官员的交谈中,我深切感受到了赣州渴望发展、跨越、追赶的愿望和自我奋进、自我超越的信心与决心。”(记者钟李荣 见习记者杨北泉)

标签:网络媒体|赣南|采访
稿源: 赣州晚报  编辑: 王华峰王华峰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