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事:是什么让亲人变成“杀手”?
新华网北京3月1日新媒体专电 题:是什么让亲人变成“杀手”?(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俞菀肖春飞)亲人相残,是人世间莫大的悲剧;孩子被亲人残害,更让悲剧沉重得几乎要压垮道德人心。
松江杀婴案、山西挖眼案、湖北割耳案……这些发生在农村家庭女性成员伤害亲属孩子的系列案件,给社会心理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传统印象中“纯朴善良”的农村女性,何至于此?而被害的孩子怎么也想不到,凶手竟然会是自己的长辈近亲,是看着自己长大的“女家长”。
当然,这些案件属于非常极端的个案,但上述“女家长”却有一些共性:均是农村妇女或进城务工女性,贫困,辛劳,敏感,焦虑,长期处于家庭矛盾的阴影中,负面情绪得不到排解。
当紧绷的弦最终断裂时,弱小的她们,向更加弱小的孩子发出了残忍一击。
她们,可恨,但也可悲、可怜。
有调查显示,农村妇女,特别是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成年人平均水平,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突出,甚至伴有一些明显的强迫行为。喝农药、上吊等情况,过去在农村并不鲜见。如今,从自残、自杀扩展到对他人施加伤害。
虽然只是极个别人的极端行为,但这个群体的生存境遇与心理健康,需要关注。
这个群体在生产和生活中扮演多重角色,又普遍缺乏交流倾诉的渠道,精神长期处于紧张和压抑状态,忧郁乃至崩溃的几率大大提高。她们有的缺乏安全感,有的深陷婚姻和家庭的矛盾,再加上对法律的无知,传统乡村治理的弱化,风俗习惯与家族组织等约束力降低,还有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心理失衡……最终酿成了人伦惨剧。
在愤怒、谴责的同时,全社会都要加大对这个群体的关心,不能将她们仅仅当作一个整体抽象的存在,忽视了其不同组成人群的差异性需求。如果不是那些个案所造成的社会冲击,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鸡毛蒜皮的琐事,也会成为惊人惨剧的导火索。
因此,针对这个群体展开的社会救助和支撑,应当更富有针对性和浸润性。比如面对农村妇女,采取社会介入、社区监控、法律援助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社会反家暴机制、矛盾疏导化解机制,帮助她们摆脱贫困的经济状况,加强道德文化素养的熏陶,尤其是营造家庭成员之间互让、互爱的环境……多管齐下,才能重塑农村女性“贤良淑德”的本性。
但愿,屋瓦炊烟之下,慈母家妇的笑容,能成为更多人心中温暖的家园记忆。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