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标志确定 古船浪花寓意美好
千淘万选
专家市民都是伯乐
寻千里马,先要找对伯乐。文都标识,前有专家掌眼,后有大众选秀。
首先,建发委特别邀请了泉州文化界四位资深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泉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立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协理事、福建省水彩画会副会长、泉州画院院长郭宁,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黄坚,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泉州市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杨学太。
经过代表性、前瞻性、识别度三个维度的综合考虑,以及94选30、30选10、10选5三个梯度的“进阶”,专家评审组最终甄选出5件作品:
1号作品形如刺桐花瓣,同时暗喻“海丝”起点刺桐港,还可视为祥云;2号作品融入泉州传统石雕图案,既得中日韩三国共有的文化韵味,又内含泉州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3号作品是“文”字和“QZ”的视觉变形,又形如东西塔、海浪、纽带、丝绸、朝阳和人形;4号作品则以海浪、船只图案,寓意中日韩文化“共生·创新·和谐”;5号作品以东西塔为原型,采用剪纸手法,朱砂红色调,凸显泉州味道。
接下来进入市民投票环节:在泉州网上接受公众投票,同时开通微信投票通道,泉州晚报、泉州广播电视台都进行宣传。
最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与泉州师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联手设计的1号作品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脱颖而出。
这一作品,充分展现泉州城市底蕴和文化内涵,彰显泉州做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活动的决心和气势,同时,表达了东亚文化之都的彼此欣赏和祝福。作品受到文化部赞赏,成为“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品牌标识。
数十次修改
“必须经得起推敲!”
“想到我设计的标识能代表泉州,走向世界舞台,在每一场文都活动中发光发热,特别开心!”谈及作品最终夺标,主创者陈超淼难掩激动。
时针回拨。去年底,泉州师院成立专门团队创作文都标识,8名成员都是来自美术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动画与多媒体设计系的教师。团队每周开会,从标准的定位、寓意、构形元素到最终的设计方案,大家不断斟酌,力求尽善尽美。最终确定设计核心要素为“闽南特色、海丝起点、多元文化”,并向建发委提交了三十多件作品。其中3件通过评审参与最后角逐。
最终夺标的文都标识是怎么出炉的呢?
“那时,我已经构思了一个多月,也创作了几个标识,但仍觉得不够满意。”主创陈超淼说。一天夜里,困在创作瓶颈中的他,特意到天后宫附近的深街古巷寻找灵感,突然发现,月色掩映下,红砖古厝的燕尾脊与船头有几分相似。“对‘海丝’起点泉州来说,船就是文化交融的载体啊!”艺术女神缪斯的灵感之吻终于降临了!陈超淼认为,与东西塔、清真寺等形象相比,融合燕尾脊和船头的构型元素能更为全面、多元地展现泉州文化精髓,并引出与日、韩的“海丝”联系,更加紧扣文都主题、富有现代精神——让闽南文化走出去,让东亚文化互动交流。与资深文化人士交流后,他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并迅速展开创作。
初稿出炉后,经历了数十次的修改。每一个细节都在团队讨论和请教专业人士后日臻完善。“考虑到中日韩的书写传统,船头、燕尾脊部分都用毛笔绘制后,扫描入电脑制作;船头特意翘高,展现泉州人爱拼敢赢的气质。”
标识入选后,陈超淼手机从来不关,笔记本随身携带,以便和建发委随时沟通,随时修改。“三朵浪花的形体就改了三四次,两个角之间的圆弧等细节,都经过数次修改,细之又细,因为这是要展现给东亚和世界的,一定要经得起推敲,一定得是精品!”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