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之都"显魅力 14名国际汉学专家慕名来泉
文化之都显魅力 汉学专家慕名来 14名国际汉学家参观海交馆、圣墓、清净寺、开元寺、老君岩等,将推动泉州海外交通史研究
汉学家在泉州参观,对泉州深厚的文化积淀啧啧称奇。
□早报记者 张素萍
王柏峰 文/图
昨日上午,泉州海交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来自不同国家,几乎每个人有一个中文名字,能用汉语交流,每个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都如数家珍。他们就是世界各地的“汉学家”。这些由文化部组织的国际汉学家论坛代表团成员,来到“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参观访问了泉州海交馆、圣墓、清净寺、开元寺、老君岩和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感受泉州的多元文化和深厚积淀。
泉州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介绍,12月3日,由文化部主办的“汉学家与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这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汉学家学术交流活动,其中21位知名汉学家来自17个国家,既有美俄德英日等传统汉学研究强国的专家学者,也有以色列、印度、土耳其、塞尔维亚等国的汉学研究人员。众多文化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外文化交流、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等课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21位汉学家中有14人来泉参观。
陪同来泉的文化部外联局政法处处长朱琦说:“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开启中外交流历史的重要城市,这些国际汉学家在泉州当选‘东亚文化之都’之后慕名而来。”朱琦表示,大部分知名海外汉学家是首次来到泉州,他们有的之前对泉州有所闻但了解并不多,此次参观访问将激发他们更大的兴趣,也将促使汉学家们更全面地研究泉州的海外交通史。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热在全球不断升温,专门研究中国的“汉学”在国外也成为热门学科。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来泉州的汉学家们,包括了老中青三代,他们在汉学研究领域各有建树。
[汉学家赞泉州]
对泉州有特殊感情 最爱梨园戏和打城戏
出生于1957年的吴秀卿是代表团里唯一的韩国人,这是她第二次到这座“对它有特殊感情”的城市。1991年,中韩尚未建交,吴秀卿就来到泉州并参观了开元寺和老君岩。她说,她非常喜欢泉州,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世界宗教博物馆”让她印象深刻,而让她最着迷的莫过于泉州的戏曲,尤其是梨园戏和打城戏。“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中,曾静萍演的李氏非常美!”吴秀卿回忆,首次来泉时她看过泉州打城戏,此后在中日韩戏剧节上,她有幸再次欣赏到了打城戏《目连救母》。
吴秀卿说,光州和泉州都是“东亚文化之都”,应加强交流,“如今年轻人接触更多的是西方文化,希望通过中日韩三国的交流,让年轻人更加了解亚洲的文化内涵,创造出亚洲共有的新文化”。
吴秀卿特别寄语泉州:“泉州是多元文化富集区,历史上是开放的,现在也是,希望未来泉州能开出更灿烂的文化之花。”
□吴秀卿(汉阳大学中文系教授、韩国中国语文学会会长、韩国中国戏曲学会会长、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
泉州有世界上唯一的摩尼教遗址 很了不起
吉莱是此次来泉最年轻的汉学家,这个出生于1980年的帅小伙,参观了宗教陈列馆。当解说员介绍唐代泉州是中国四大贸易商港、史籍上记载的“zaitun”指的是刺桐城时,他兴奋地与解说员互动起来。
“各种宗教在泉州和谐共处,说明泉州很开放很包容,泉州保留着世界上唯一的摩尼教遗址,这很了不起……”吉莱称自己与福建很有缘分,他知道铁观音产自泉州,甚至在拉萨看到卖茶的商人,他会问对方是否来自福建。
□吉莱(土耳其安卡拉德兹大学副教授)
深入了解泉州 著书传播泉州文化
□范耀麟(泰国法政大学教授)
这是泰国法政大学教授范耀麟的首次泉州行,在了解了历史上泉州港的地位后,他说:“泉州港与泰国历史上的‘东南亚第一大港’很相似,泰国也有供奉郑和的‘三保庙’,因此来到泉州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在泉州海交馆,范耀麟买了很多关于海外交通史的书籍,他希望深入了解泉州历史,将著书把泉州的历史和文化传播给泰国人。
范耀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多年。据介绍,19世纪,泰国国王下令翻译了部分中国典籍,《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等一批著名文学作品成功传入了泰国。范耀麟特别提到了《三国演义》的成功:“直到现在它还是最受欢迎的历史小说。里面的人物也成为泰国人评价人品的标志。”
- 加快建设草庵摩尼教遗址公园2013/11/21
- 拍胸舞木偶戏“直通春晚” 展现东亚文化之都魅力2013/11/12
- 泉州征集“东亚文化之都”LOGO 截止至11月15日2013/11/08
- 对接“东亚文化之都” 晋江市领导调研文体建设工作2013/10/22
- 专家学者晋江建言:用好“东亚文化之都”品牌2013/10/14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