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泉州拟用两年建成省级森林城市 “刺桐”为基调树

www.ijjnews.com   东南早报  2013-11-05 09:46
  

  根据规划,泉州将重点建设公园绿地,提升山水园林城市品位。

  《泉州市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0)》昨通过评审

  早报讯(早报记者江晓媛/文潘登/图)昨日下午,《泉州市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0)》通过专家评审,拉开了泉州“创森”工作的序幕。按规划,2012年被定为泉州森林城市建设的基准年,2013年—2015年为创建期,2016年—2020年为提升期,泉州拟通过两年的建设,实现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目标,远期实现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的目标。

  据悉,泉州森林城市建设范围为泉州市建成区,包括鲤城区、丰泽区,以及洛江区万安街道、双阳街道的行政区域范围。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8.7%,总绿地面积达6756.41公顷,可计算森林覆盖面积5313.96公顷,森林覆盖率30.1%,绿地率38.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5平方米。

  2015年拟建成省级森林城市

  此次规划的期限为2013年—2020年,其中2013年—2015年为创建期,即通过2013年—2015年的实施建设,可基本达到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各项指标;2016年—2020年为提升期,通过实施建设可基本达到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的各项指标。

  在创建期,泉州将推进城市绿屏建设,加强森林保育,提升山体森林质量,力争构建较完善的城市山地森林景观;完善生态廊道建设,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森林景观效果,构建良好的森林生态廊道网络系统;结合区域总体规划,重点建设公园绿地,扩大精品绿地数量,提升山水园林城市品位;加快市级以上绿化示范村建设步伐,提升城市绿化一体化建设水平。到2015年底,森林覆盖率、林木覆盖率、城市绿地率等各项指标达到《福建省森林城市(县城)评价标准》中规定的内容,实现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目标。

  提升期,泉州继续提升森林城市建设水平,巩固已有的城市森林建设成果;持续改造森林结构和提升森林质量,以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环城隔离带等生态敏感区为载体,提高城市绿屏的森林质量;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协调发展,生态廊道、村庄绿化等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管理高效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级森林城市的标准。

  打造“两带三区多园多廊”格局

  规划提出,综合考虑泉州森林城市建设空间格局和道路、水系等因素,结合城市发展,规划泉州市森林城市的总体布局为“两带三区多园多廊”。

  其中,“两带”由晋江、洛阳江构成两条沿江生态景观绿化带,“它们是城市重要的景观轴,贯穿中心城区,将通过滨河绿带、开阔广场、休闲公园等活动场所,形成一个整体富于变化而又连续开阔的景观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三区”指的是以泉州鲤城区、丰泽区和洛江区三个行政区组成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这一部分将围绕建成区内多样的城市绿地空间,构建城市生态景观。

  “多园”顾名思义,即指建成区范围内相对独立分布的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的休闲绿地,包括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刺桐公园、中山公园、东湖公园、西湖公园、释雅山公园、桃花山公园、郑成功公园、滨江公园、滨海公园、笋江公园、泉州森林公园等。“创森”中将通过串联城市中心这些不同性质和主题内容的点状公园绿地,提高城市绿地的游憩休闲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活动需求。

  “多廊”指的是分布于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县乡道等众多通道构成的生态景观走廊,是城市的主要动脉和主要的绿脉,并作为防护林带建设融入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内,形成分隔中心城区空间格局的通道绿带。

  “刺桐”被定为泉州的基调树

  早在1986年,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就通过了泉州市树和市花,泉州市市树为刺桐树,市花为刺桐花和含笑花。此次,“刺桐”也入列森林城市基调树范畴,“乐昌含笑”被定为防护绿地主要树种之一。

  据介绍,作为城市中最优良、最具有代表性且分布较广的树种,基调树是能体现泉州地域特色,形成泉州市城市绿化的基调和背景的树种。根据泉州市的绿化栽培历史与树种应用表现情况,规划中提出选用刺桐属、榕属、樟属等3类植物作为泉州的基调树种。

  如果说基调树渲染的是城市的绿化基调,那么骨干树就是城市绿化的骨架,它能突出反映城市绿化的面貌和特色。规划中选取的骨干树种有:白兰花、凤凰木、洋紫荆、黄花槐、串钱柳、海南蒲桃、火焰木、芒果、大花紫薇、台湾栾树,黄槿、盆架木、秋枫、桃花心木、华棕、大王椰子。

标签:省级|森林城市|城市建设|刺桐
稿源: 东南早报  编辑: 李华燕李华燕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