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批高校“伤人”的助学金:贫穷并不是罪过
《新闻1+1》2013年10月17日完成台本
——“伤人”的助学金
(节目导视)
学生A:
在全班同学面前讲家里有多困难,太伤自尊了。
学生B:
自从那次演讲后,我跟同学在一起都抬不起头来。
解说:
谁更贫困上台演讲。
A:
为了认定贫困生的资格,沈阳大学某学院就让贫困学生当众演讲,并且接受,并且接受投票。
解说:
申请助学资助,必须参加征文。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A:
每个人写得不一定是自己,有的真实,有的可能会写其他人。
解说:
国家没年近千亿资助贫困生,谁能得到真的要比谁讲的好?谁写的好吗?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B:
有的家里面贫困的学生,他没有这方面的文采,他就得不到这笔助学金了。
解说:
《新闻1+1》今日关注“伤人”的助学金。
评论员 董倩:
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听说过选美、选举、选修,但是您听说过“选穷”吗?这样的一幕最近就在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一个班级内上演了,按照学校的要求,那么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来诉说自己的家到底穷成什么样,由同学来进行评选,按照评选得票的高低来决定同学们都能够获得什么样等级的助学金,那么我们就在想不知道上了讲台去做这个讲演的同学们,他们心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滋味,今天我们的节目就来关注贫困大学生他们的权益这样一个问题,首先还是来了解一下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解说:
贫困的学生就没有自尊心吗?就得在全班面前讲述自己遭遇的不幸并公之于众吗?这样合理吗?一连串的提问发自一个大学生的微博,几天前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一名学生发微博称,在他所在的学院要求贫困生在同学面前演讲,然后由同学投票选出最贫困的学生,这将决定他们获得助学金的等级。微博内容是否属实,《沈阳晚报》的记者做了采访。
《沈阳晚报》记者 唐心萌:
她们班一共是提交申请(助学金)材料的一共是八个人,最终的结果应该是选了五个人,每个人都要上去讲一讲自己家里面的家庭情况,然后由全班同学投票,投出来最后五个人是投票最高的。
解说:
虽然被称为演讲,但当事的学生表示,这个过程其实非常短暂。
唐心萌:
她是从外地来沈阳上大学的,她家里面的家庭情况就不是特别好,当时在台上讲的时候,也就是讲了几句家里面的收入情况,家里面父母的情况,她当时就是想赶紧讲完,就赶紧下来,不敢看全班同学的眼睛,就是低着头讲一讲,然后就下台了。
解说:
面对全班同学当众表达自己的家庭如何贫困,我们无法想象八名家庭贫困,并向学校提出申请,希望获得帮助的学生是怎么完成他们这场所谓的演讲的。
唐心萌:
她跟我讲她们班有的同学可能就是对这方面并不是很介意吧,讲的时候也是声情并茂的那种,底下的同学听着也挺感动的,这样的话他得票就很高。
解说:
因为性格和观点上的差异,学生们演讲的心态或许不尽相同,但是这种上台比穷,投票选举的方式,对贫困家庭的学生意味着什么呢?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演讲,日后他们又该用什么心态面对手握选票的同学呢?
唐心萌:
她就是觉得这件事儿其实挺伤害到她自尊心的,就怕大家认为她家贫困,然后会同情她,或者是会笑话她,所以她心理负担很重,讲过这件事情以后,她就觉得可能有点抬不起头来,然后有时候不太敢看同学的眼睛。
解说:
其实除开今年,在已经读大二的工商管理学院的学生中,不少人去年也有过上台演讲的经历。
(电话采访)
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学生:
我上去就是具体介绍一下我们家父母职业,介绍一下家庭情况,家庭的收入情况,当时说完之后也没什么,下来之后感觉到不好,毕竟那属于极度隐私的事,出书面申请,那样会更好一点。
解说:
在沈阳大学的采访中,记者也找到了工商管理学院的相关负责人,负责人表示这个环节是对贫困生的认定,因为认定需要分三个等级,而且有一定的名额限制,为公平减少造假,他们就采取了这种演讲的方式。实际上面对这样一种形式负责相关工作的同学,心情也是十分难受,他们甚至想办法来干扰这样一种做法。
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学生:
我们作为投票的这些人觉得这件事情特别残忍,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这几千块钱,来完成自己的学业。但是要选出那么几个来,才拿到这些钱,我就告诉大家把票都写成一样的,能够把票数拉的近一点,就近一点,我们私底下是有这种方式反抗的。
董倩:
为了拿到助学金就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演讲,要自证贫穷,虽然说学校方面也一再说我们进行的不能说是演讲,应该说是在班集体内部进行摸情况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都说将将心比心,如果换了您对这样的一种方式,站在讲台上跟同学们诉说自己的家庭贫困情况,您又会怎么想呢?我们也做了一个调查,这是来自央视新闻和搜狐一起进行的调查,那么好,我们可以看一下结果是什么?有人,有67.5%认为,这样的一种方式是当众揭伤疤,伤害了学生的隐私和自尊,但是也注意到也有26%的人认为,比穷并没有伤害到自尊,为了获得帮助就应该有面对的勇气,应该说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一种看法,其实接下来我们想关注这样三个关键词,一个是年龄,一个是个性,一个是背景。首先来说年龄,这个岁数的大学生20岁左右,应该说是自尊心最强的时候,他们一方面需要这笔钱,我说的是贫困大学生。另外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保护自己这种来自贫困家庭这样的一种自尊心,他们想保护自己的这点隐私,但是在这样的一种评选的措施底下,他们只能做出二选一,对他们来说实在是有点不公平。
再来说个性,坦率的说,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都有着比较倔强的性格,那么这种性格的大学生都是不服输,他们并不愿意过多在同学面前去提及自己这样的一个贫困的家世,这一点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
再来看第三个就是背景,应该说贫困并不是罪过,它可以去砥砺人的成长,但是贫困也不应该成为一个标签,在整个大学的过程中始终去伴随着他们。好了,如果我们结合这三方面来看用演讲的方式去获得助学金的话,应该说这并不是一种雪中送炭的方式,而确切的说是给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是院方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相关负责人,他们有这样的一个解释,他们说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一直是学院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力争要做到三公,公平、公正、公开,认定标准是申请学生提交贫困认定材料,然后贫困生分为特殊贫困,特殊困难,困难,还有一般困难三个等级,每个等级的人数都是有定额的,所以学院才想出一个公平的方式进行认定。通过这样的一种演讲的方式,我们看公开是真做到了,因为让每个学生都在说自己的家庭到底有多贫困,但是公正和公平是不是真能做到呢?因为演讲这种方式主要的是用说这种表现形式来进行的,而说那么穷,家境贫寒的学生不一定会讲,而会讲的学生又不见得是贫困,因此这种方式应该说也不是特别科学的一种方式。
那好了,现在学校认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马上着手就要进行修改,在这里我们要稍稍进行一点点的提醒,希望这种修改不包括修理,因为向媒体反应这样的一件事的那名学生,现在已经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他最需要的是来自学校的理解还有关心。
好了,沈阳大学用评比的方式来决定谁来接受资助,以及资助的多少,这的确是有些不妥,但这是孤立吗?当我们回顾过去几年的时候,发现这样的一种情况是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以不同的方式在上演着,我们继续关注。
解说:
看到沈阳大学演讲比穷的新闻,也让一些网友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想起大一的时候,我们班同学在工字楼那个教室轮流上讲台上去哭穷,太伤自尊了。我们班也是这样的,非得让同学边哭边讲,为什么班主任不自己去家访呢?
徐州某高校学生 小高:
当时在我们班开个班会,说谁家里有比较困难的到前面讲一下,气氛比较尴尬,有的同学觉得,现在的90后都要面子,有点不自在,有一个讲了一半都不愿意讲了。
解说:
今天华西都市报城市读本也报道了一则助学金评选的新闻,报道称在四川广安的一家技术学院,家庭困难的学生如果想申请助学金,就必须要参加一个主题征文活动,并以此作为评选助学金的前提条件,这就是10月14日,这家技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官方网站发出的通知,征文活动的主题是“助学、筑梦、铸人”。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小张:
把征文和贫困助学金混合在一起的话,这就是一个弊端了。有的家里面贫困的学生,但是因为各方面的条件限制,他没有这方面的文采,如果这个活动没有参加成功的话,那么他就得不到这笔助学金了。
解说:
今天在被媒体报道之后,该学院的一名负责人又表示说,这个通知是表述失误,他们并不是强迫征文,还是本着自愿的原则。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吴主任:
管理人员的过失,我们已经要求把它纠正过来了,不要这种方式,只有参加(征文)才可以得(助学金),不是这样的。我们就是鼓励学生,把自己奋斗的青春张扬一下,其实我们就相当于布置了一个作业。
解说:
虽然该系主任说不强迫征文,但是对于申请助学金的学生来说,不写的话还是担心丧失资格。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小李:
这些征文写得还是挺积极的,还是挺好的。个人觉得其实没必要,因为毕竟想写就写,怎么能有规定每个人必须要写,每个人写的不一定是自己,有的真实,有可能会写其他的。
解说:
小李说,征文展现自家的贫困他还是觉得不好意思,我们了解到“助学、筑梦,造人”主题征文活动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开展了几届,评选出的优秀文章都要公开,很多征文中都不把作者对自家困境的细节展示。吴主任进一步解释说,该校的助学金评选征文只是辅助条件,他们还是有程序的。
吴主任:
要根据贫困生的档案里面,表现出来他的这个情况,要评定学生是否是真的贫困,评定了之后根据他的家庭情况来进行档次的划分的。
解说:
这位学院负责人还透露了一个信息,助学金的评选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国家规定的名额是20%,而他们学院有1500人,现在接到的助学金申请书就有700、800份,占到了一半。按照通知明天是交征文的最后期限,截至今天下午,他们已经收到了100多份征文。
董倩:
同学们的疑问是非常合理的,为什么我申请一个助学金还要写篇征文?为什么要设置这么一个全体?尽管两个学校都在纷纷的作出解释,比如前一个学校说了,我这个讲演是一个内部情况的说明,那么第二个学校也说,我这个征文并不是强制性的,但是坦率的说,两个学校这样的一种方式都是让助学金从一种叫做单纯的基本权利,变成了一个揭伤疤的竞争,也许有人会说,并不是所有的贫困的学生都认为这种方式不好,也许有的学生认为这样一种方式就是来激励自己面对困难的一种选择,那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一种观点,是在中国青年报,它在2006年时候的一篇文章就有这样的一种描述。你看演讲前一夜,许多贫困生辗转难眠。一位贫困生说,想到父母为供我读书放下尊严,到处借钱的凄凉,我这点面子算什么。第二天演讲完以后,他们中的一些人说感觉轻松多了。其中一位还说,我现在是大学生了,心态应该成熟,应该坦然面对困难,并且自己去克服。那么主任、教授说,当他们走上讲台,开口说话的时候,就是他们克服自卑,正视困难,迈出的第一步。尽管报道中在描述学生说,这是战争自己自卑的一种方式,但是这个槛还是要迈的,为什么非要迈这个槛呢?接下来我们来连线一下一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员的副院长熊丙奇,熊院长您曾经做过关于贫困大学生的这种调研,您感觉来自贫寒家庭的这些大学生,到了学校之后,愿意被贴上贫困生这样的一种标签吗?
21世纪教育研究员副院长 熊丙奇:
应该这样讲,虽然不是说所有的学生都反对这种贴标签的做法,但是研究发现,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是反对这种做法的,而且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这个贫困家庭的学生,他的内向、自卑、还有比较敏感的情况是更加严重一些,因此我们帮困的时候不是帮困部分的学生,而是要注意所有的贫困学生。如果我们帮困的过程中伤害到了贫困学生,然后导致他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他没有迈过这个槛,反而出现了更严重问题的话,那实际上就把一个有爱心的行为变成是适得其反了,本身来讲这个贫困确实是一个学生的隐私,那如果说我们把它揭开了,这也是造成了学生的尊严的伤害。
董倩:
另外,熊院长请您简短的给我们说一下,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比如说刚才短片里也呈现了1500名学生的一个学院,有一半的学生都申请了助学金的申请书,那真正要区分开谁真正需要帮助的话,可能就是需要一种把隐私给交露出去的一种方式,您认同吗?
熊丙奇:
当然这种事情是不认同的,应该讲教育部和财政部曾经发过有关的文件,要求学校组织贫困生的评议活动,主导公平、公正,但实际上这个要求私下学校是可以采取既保护学生隐私,又做到公平的一个做法。一方面可以提起这个评议活动,但是我是在小范围内的,然后有关评议的过程是不向外公开的,但是内部是透明的,比如说老师、学生来共同参与评议这是一方面,第二个方面就是需要学校做大量的很细致的工作,比如说去调查,他当时读书的中学的情况,然后再去了解他家庭的信息,这个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董倩:
好的,其实刚才熊院长也在说,其实在大学这样充满智慧的空间里面,是也办法想出一种非常聪明的方式,去解决,又能够满足大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够解决他们实际问题的这种办法的,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解说:
同学你好,发现你上个月餐饮消费较少,不知是否有经济困难,如有困难,可电话、短信或邮件我,若无困难也请回复一下,以便下月不再重复问询。这是今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一名女生收到的,由校方发出的短信。原来这个女生因为节食减肥,5月份饭卡消费较少,没想到学校竟然注意到了这个电话,并发送系统短信询问情况,感动之余女生将短信发在了自己的微博上,短短一个周末微博就被转发了5000多次,众多网友留言赞许,有些正在上大学的大学生,甚至圈出自己母校,希望能予以借鉴。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 王志:
学生在学校里的餐饮消费,主要是通过校园卡进行的,能够及时发现一些可能存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助于学校及时伸出援手。
解说:
短信就来自华东师范大学自主开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预警系统,这个系统会对全校本科生,周一到周四的中餐和晚餐消费值进行统计,一旦出现过低消费,系统就会预警,学校进而就向学生发出询问短信,了解情况后针对性采取资助措施。从去年9月启动至今,已经有20多名学生接受了资助。
电话采访
华东师范大学受助学生:
刚开始没看后面那些名字的时候,还以为是诈骗短信,后来看到勤助那些就感觉很惊讶,后来通过邮箱回复他们,后来就通知我去拿钱。
解说:
通过一套系统了解学生是否需要帮忙,所有数据、名单都不会对外公布,只用作勤工助学,而且反馈都是一对一,不会泄漏学生个人隐私,那些家庭贫困的学子应该欢迎这样静悄悄的帮助。
王志:
这个数据只有我们负责资助工作的个别老师,管理这个信息系统的老师,能够看到这个数据,其他的人是无法看到的。
华东师范大学受助学生A:
我跟我们班同学问的时候,他们说没收到,也不知道这个事情,其他学生啥都不知道,完全是老师在私底下跟我聊的,所以隐私方面也不担心。
解说:
对此不少人感叹,学校对于数据的挖掘应用,让冰冷的数据有了人性美,这是大数据时代的小感动。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
挺人性化的,考虑挺周到的。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A:
确实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温暖。
解说:
从被动评审到主动服务,一个困难生预警系统很好的保护了寒门学子的自尊心和隐私。据了解,目前华师大正在开发综合预警和学习预警系统,以更好的将数据用于人文关怀。
董倩:
好,我们继续联系熊丙奇院长,熊院长因为时间很短暂,还有一分钟左右,请您简短的告诉我们,您看完这个华东师大的例子以后,您觉得要是推广它的话,推广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什么地方?
熊丙奇:
我觉得就是要铸造帮困的人文化,一定要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困,要从我们有形的帮困,变成无形的帮困,从公益的帮困变为有爱心的帮困。
董倩:
好,非常感谢熊院长,熊院长刚才说到了一句话,就是当提供帮助给这些贫困孩子的时候,要提供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帮助,这非常重要。因为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们,这些大学生来说,他们既不想去失去自己那颗敏感的自尊心,同时他们也真的是需要那几千块钱的助学的金额。那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能够想出更聪明,更智慧的方式,去让他们两者都满足,让他们更有尊严的去接受帮助,而不见得非像我们今天节目中所展示的那样,一定要做出一个非此即彼的二选呢?好,这就是今天的节目。欢迎您的收看,再见。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