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正文

2013中秋小长假热词盘点

www.ijjnews.com   新华网  2013-09-22 08:08
  

新华网北京9月21日电(记者 张紫赟)这个中秋节,刹住送礼的“禁令”以及一系列提倡节俭的政策、规定让新风劲吹,豪华包装下的天价月饼几乎消失、豪华奢侈的中秋晚会集体“瘦身”,中秋逐渐回归团圆、和谐、民本的本意;而“中秋游‘末班车’”“中秋‘回家看看’难”“以房养老”等热词,也成为这个中秋小长假里百姓密切关注的话题。

【热词一】“简约”中秋

与春节一样,中秋节也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个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节日,有着合家团圆、共赏明月的传统。不过,近年来,随着中国人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在“人情社会”的大背景下,中秋节成了公款送礼、公款吃喝的“良机”,腐败奢华之风让节日氛围大为变样。

为了狠刹“吃请”腐败之风,今年中秋节前,中央纪委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发出《关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的通知》,要求坚决刹住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过一个风清气正的中秋节、国庆节。

公款送礼大为降温、月饼走平民路线、礼品包装去高档化……记者采访发现,中央八项规定下的第一个中秋节,一股朴实无华、勤俭节约、廉洁过节的清风扑面而来,“简约”成为今年中秋的关键词。

【热词二】晚会“瘦身”

19日晚,中秋夜的电视荧屏不见各家卫视纷纷“搭台唱戏”抢观众的热闹场面,也不见舞台上华丽耀眼的灯光舞美喧宾夺主,更不见全球明星集体来华的“万国表演团”。相比于往年各大电视台的中秋收视“争夺战”,节俭之风吹拂的今年中秋电视荧屏在不失热闹之余明显朴素不少。

去年曾出现过9场中秋晚会齐闹荧屏的局面,而今年,在覆盖全国的卫视频道中,中秋晚会仅剩下央视和北京卫视两场,就连江苏、浙江、湖南等以往的综艺晚会“大户”也纷纷退出了“秋晚”舞台,改用综艺栏目、新闻直播、影视剧等在中秋夜播出。

今年中秋晚会不仅数量减少,更对自己进行了严格的“瘦身”。作为央视的品牌晚会,本次中秋晚会坚持“节俭办秋晚”的宗旨,在演员阵容和演出酬劳、舞美灯光运用以及场地使用等方面大幅度压缩了支出,以往“秋晚”中常见的焰火也因压缩投入而被“拒之门外”。

【热词三】“中秋游末班车”

新的旅游法10月1日起将正式实施,新法对以往旅游行业内“零负团费”等种种不规范现象作出了明确限制,各大旅行社纷纷计划提价维持经营收入。许多游客因担心国庆游涨价,纷纷抢在中秋三天假报名出游,形成一片“热闹”景象。

事实上,过去国内旅游行业处于恶性竞争的混乱状态,投诉率也高,许多打着零负团费的幌子,私自增添付费项目,尤其是出境游,不少地陪地接的旅行社和导游更难管理,经常强制游客购物,看起来不要一分钱的报团费,其实后续花钱地方很多。新法实施后,所有收费明朗化,将少花冤枉钱,看起来报团门槛费提高了,最终旅途总花费相差不多,而行程则会更清净。

【热词四】“回家看看难”

今年中秋节是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常回家看看”已经入法,但在这个中秋似乎并没有加快一些人回家团聚的步伐。有专家认为,遵守孝道、家人团聚并非法律强制所能做到,这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记者采访了解到,工作忙、假期短、负担重是不少人不能回家过中秋节的最主要原因,“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也成为一些人不能回老家陪父母过节的原因,而“带薪休假”“强制休假”难以落实,是导致总共3天假期的中秋节许多上班族“无法回家”的“病根”。

专家认为,保障老年人的幸福生活,除了个人的努力,也需要靠政府、社会的力量。比如加强保障老年人精神生活需求的配套设施建设;将“回家探亲”的权益落到实处,通过工会监督、法律保障等方式维护劳动者探亲休假的权益。

【热词五】“以房养老”

中秋小长假,除了赏月过节,有关“以房养老”的话题是许多百姓这几天挂在嘴边的热点。日前国务院正式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作为“金融养老”、“以房养老”的方式之一,“我国将试点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

然而在“靠儿不靠房”主流观念及房价波动性的压力下,老人与金融机构均有各自担心。如果未来房价上涨,扣除各种费用后,剩余归借款人,那么老人可以充分享受房价上涨好处。但是如果房价走低,贷款额大于房价,金融机构将面临很大风险。正是因为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许多地方虽已尝试该项业务,但至今并没有成功案例。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迫近和养老方式的变化,人们热切地希望可以通过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方式,进而构建多样化、多层次、以需求为导向的养老服务模式。

标签:中秋节|以房养老|热词
稿源: 新华网  编辑: 林丽娥林丽娥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