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正文

合肥加大投入加力改革破解入园入学难

www.ijjnews.com   合肥在线-合肥晚报  2013-09-12 15:58
  

  《法制日报》9月11日头版头条报道

  9月2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来自大别山区的张君昊小朋友早早地被送到安大幼儿园,小君昊是安徽合肥今年新增的8.2万余名在园幼儿之一。能入公办幼儿园,小君昊父母连称:合肥的教育公平实实在在。

  “花在教育上的钱再多也不为过。”在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推动下,合肥教育投入得到优先保障,一些困扰合肥教育的体制机制问题得到解决。

  据统计,合肥市5年时间累积投入教育经费288.74亿元。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6.2%,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9.17%,均名列安徽省第一,公众满意度超过90%。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上学难问题率先得到解决,实现五个“百分之百”:百分之百有学上,百分之百上公办学校,百分之百享受“同城待遇”,百分之百与本市户籍考生“同等标准”录取省市示范高中,百分之百录取到合肥市高中阶段学校就读。

   政府主导破解入园难入园贵

  “我的孩子就近上的民办幼儿园,每学期保教费3000元左右,与公办园收费差不多。”卜华东一家是合肥大力实施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战略的受惠者。为解决入园贵问题,除对公办园制定严格收费标准外,合肥市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收费制定了上限,确定保教费最高指导价每学期为3200元,政府对其给予一定补贴。同时城区按照每个街道举办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城市幼儿园布点建设千人指标提高到30‰;农村每个乡镇建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农村5000人以上大村建一所独立幼儿园,小村设立幼教教学点或村小附属园。

  “学前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科学谋划,建立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保障体系。”合肥市市长张庆军说。

  在幼儿园建设上,合肥市推出两种模式。一种是区域配套,由政府统一建园;另一种是住宅小区配套,由开发企业建成后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移交给教育部门。在管理体制上,合肥市探索推行“公建民营”管理体制改革,由各县区选择部分公建园零租金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举办成普惠性“公建民营”幼儿园,采取管办分离管理模式,突破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局限性。

  合肥还制定实施了《合肥市学前教育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县(区)人民政府每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应当按不低于5%的比例安排学前教育经费。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覆盖率将达100%。

   建迁并举解决择校热入学难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上学问题,一直是困扰每个城市的社会难题。“全市实行了‘五个百分之百’政策,让合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上学不再难。”合肥市教育局局长方东玲向记者列举了一组令人信服的数据——

  今年,合肥市共确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定点学校195所,占所有学校的59%;截至今年8月底,合肥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生人数为9.83万人,比去年增长10.45%;2013年,合肥市区共有25627人报名参加中考,其中9862名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市区报名人数的38.48%,共录取6241人,占录取总数的35.63%,均创历史新高。

  为实现教育均衡,解决上学难问题,合肥制定了“区域内-区域间-城乡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步走战略,推动以县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先后将14所市属涉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下划到区,调动区一级政府积极性。为遏制“择校热”,合肥市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就近、划片、免试”原则,严禁公办中小学跨行政区招生,严格控制跨学区择校。

  “我们将省示范高中指标到校生比例由以往50%提高到80%,实行合肥一中、六中、八中联合招生,使初中学校有更多精力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合肥市基教处负责人说,合肥市还在全国率先全面取消市区公办普通高中择校生招生,招生计划全部纳入统招生录取,从制度上保障了教育机会公平。

  为破解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难题,合肥市规定住宅小区达到一定面积必须配套建中小学,并通过名校迁址办学,化解市区内“择校热”和“入学难”问题,带动新城区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标签:入园||合肥
稿源: 合肥在线-合肥晚报  编辑: 林丽娥林丽娥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