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正文

安海型厝的“吉花”带出喜庆味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3-08-04 11:09
  

  晋江新闻网8月4日讯 “我是从安海型厝村嫁出来的姑娘,以前在我们村里,几乎全村的女孩子都会做吉花。”昨日下午,在安海镇大巷路的一个古厝内,年近五旬的颜大姐如同往常坐在院子里,用红线加金纸片、细铁丝扎制起各式“吉花”,她每天都要扎上几朵。从8岁起颜大姐就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会并喜欢上这门手艺活。

  全村姑娘几乎人人都懂

  一提起“吉花”,颜大姐就会想到与奶奶、母亲和堂姐妹们围坐在天井的情景。她说,在型厝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做吉花,嫁过来的媳妇也都会学着做。“奶奶教妈妈,妈妈再教会我,一代一代传下来。”她说,当时一幢古厝内住着好几户亲戚,母亲和婶婶忙完家务就会聚在一起做吉花,自己和几个堂姐妹也会跟在一旁学,看着琐碎的纸片、铁丝、红线化身漂亮的吉花觉得很神奇。

  吉花的制作材料简单,但是过程繁杂,需极大耐心和细心,要把红色皱纹纸缠绕在细铁丝上,然后与剪好的半月形卡纸及金色纸片缠绕成“花蕊”、“花瓣”等构件,组装好后在中间插上竹签,用红丝线捆紧,五六分钟时间,一小朵吉花就完成了。接着,扎出另一小朵吉花,用红丝线把两根竹签捆并在一起,就成了一对完整的“吉花”。

  “那会做吉花是为了贴补家用”,颜大姐告诉记者,当时一朵只有几分钱,但是已经是型厝村很多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当时吉花用途很普遍,烧香拜拜时都用得上,还可以插在发髻上做装饰。”

  曾有七八种造型

  原来,按习俗用途,吉花分为各种场合可用的普通“吉花”;新婚时用的“新娘花”、“婆婆花”;祝愿用的“孩童花”、“寿花”;丧事用的“答礼花”等。

  例如,在闽南传统礼俗中,结婚当天新娘需回礼给婆婆一朵吉花,这是结婚仪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回礼,俗称“婆婆花”。婆婆花由一朵形似人张开嘴巴的开口缎花和一朵普通缎花组成。插“婆婆花”时,要先将缎花插入开口缎花内,再一起插戴在头上。缎花表示新娘,开口缎花代表婆婆,隐喻新娘进门后,婆媳和睦相处不吵嘴,可以同嘴同声持家。

  “以往我会做七八种吉花”,颜大姐说,大约30年前,吉花是中老妇人最爱的日常饰品。记得刚嫁到夫家时,她给婆婆亲手做了一朵“灯笼吉花”,造型十分典雅精致,婆婆开心得夸了她好几天,“现在没有人戴吉花了,加上祭祀用品逐渐简化,吉花已经退出晋江人的生活了。”她有些落寞地说,以前一起做吉花的亲戚如今都已经转行,年轻一代甚至不晓得有这样的东西,但她仍然放不下这手艺。颜大姐说,一朵吉花只要3元钱,加上需求有限、费时颇长,所以制作吉花的收入并不足以贴补家用,只是自己每天都会做上几朵,让这种极具闽南风味的装饰品、祭祀用品继续开放。(记者_王婉芳文图)

标签:安海|手艺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王华峰王华峰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