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考语文作文题目《近在眼前》 名师解读
泉州网讯 据考场老师介绍:今年中考语文作文题目《近在眼前》,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字数600—800字,不得出现真实姓名。
三位名师第一时间解析中考作文
□早报《教育周刊》记者吴丽娇吴小婷
今日中考开考,泉州5万多名考生参加考试,上午语文学科的作文题为《近在眼前》,要求考生们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上午,早报《教育周刊》记者获悉作文题目后,随即邀请三位名师为考生解读作文方向和写作技巧,他们分别是泉州五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陈武老师,泉州一中语文教研组副组长朱静怡老师以及泉州市作家协会青年创作委员会主任、鲤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刺桐》杂志编辑部主任吴素明。
下笔时从远处考虑
重点落笔于“眼前”
□泉州五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陈武
泉州市中考作文去年二选一: 1.《___在飞扬》;2: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不仅仅是标点符号,它们各自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就所感悟到的意思,结合生活经历,或叙事,或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而2013年作文《近在眼前》有异于去年,与前年类似,皆为是命题作文,但并不拘谨,此作文题出得较为成功。因为它有隐含前半句的背景——远在天边,俗话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考生在下笔时一定得从远处考虑起。然后重点落笔于“眼前”,即写当下。而当下眼前可做的文章就海了去,有较开放的思维写作空间,可关注眼前为我们所忽视的人与事。此次中考出卷者似乎与福建省高考作文题《忧天》心有灵犀,都在接地气,自然体现了人文关怀。在选材方面,考生不会无事可写,无感可述,无情可抒,因为真正感人的正是这些身边小事。此为记叙文的写作。
《近在眼前》如若写成议论文,那么就应该先抓准立意,考生可以拿“远与近”这一辩证关系做文章了,可正反对比论证,显得有逻辑顺序,展示自己的思想境界与高度,易拿高分。我们常人的毛病大多是好高骛远,我们不乏想入非非的梦想家,爱做大事,盯紧天边;人干吗不实在点?先做好身边之事,脚踏实地,做“中国梦”没错,但踏踏实实身边之事,不可漠然视之。考生可有所褒扬有所针砭,立足眼前,关照当下。正如《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欧鲁克所说:人人都愿意出力拯救地球,却没有人愿意出力帮母亲洗碗。
作文没审题障碍
学生“有话可说”
□泉州一中语文教研组副组长朱静怡
题目很简洁,一目了然,没有审题障碍,也没有多余的材料,这样不会影响学生的思维,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果写记叙文,从题面上看,关键词首先是“近”,这个“近”表明,不管所写的人或事,须是自己身边的,贴近自己的生活的,这就符合我们平时初中生记叙文写作要写自己事,写身边事,写出真情实感的要求。接着是“眼前”,这个“眼前”把“近”的范围限定了,这人或事就发生在我们眼前,触目可及,能够真实生动地让我们切实感受到的。所以这个题目,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不会感到为难,都“有话可说”。接着是构思,要写什么“近在眼前”呢?构思时可在题目前补充具体内容(不是说补充题目),如平时最常写的“母爱近在眼前”“幸福近在眼前”“风景近在眼前”“美近在眼前”……这样,有了构思方向,再加上素材,作文就中心突出了。如果写作水平比较高的同学,由“近在眼前”会联想到它的上句“远在天边”,这样连接起来的话,言下之意即为之前认为是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事物经过一番周折却发现原来它始终在自己身边,颇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味。这样的文章带有失而复得的喜悦,带有顿悟后的珍惜,立意就更深了。
考题亲和度佳
角度文采好更优秀
□泉州市作家协会青年创作委员会主任吴素明
今年的中考作文考题设计得不错,亲和度佳,与生活、心灵较为贴近,难度门槛不高,考生在解题、立意、选材、行文等方面都不会有太大障碍。但要写出满分作文或优秀作文,必须要在思考的广度、深度,与时代的契合感,表现的角度创新,文采度,围绕中心的紧密度等方面都要有过人的表现。
首先,解题时要有优异的发散思维,什么“近在眼前”?友谊、亲情、梦想、幸福、快乐、诚信……这是正面、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反面的:噩梦、悲伤、压力、贪欲、虚伪、功利……确定哪个“主角”?是要正面入手,还是反弹琵琶?取决于考生对所掌握素材的驾驭能力。
其次,在立意的分析上必须至少考虑到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第二个维度是“近在眼前——指日可待”,要结合自己最深刻的生活、生命体验以及平时训练的经验来作出最为恰当的选择。
再次,无论是写议论文还是记叙文,素材的遴选和运用,如有能力和资源,一定要力避俗套,不用说千篇一律,即便是似曾相识,因为“新鲜度”的缺乏,必会引起阅卷者的“不适感”,导致分数下行至少一个等级。
最后,文采度的表现要恰如其分、技高一筹。但选择议论文体裁在中高考作文中肯定是占优势的。因为文采度的表现密度更大,可能性更多,包括引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运用,也有更多元、更创新的表现空间。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