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正文

朝鲜特使访华提“六方会谈”仅为迎合中方态度

www.ijjnews.com   新华网  2013-05-29 10:06
  

朝鲜特使访华提“六方会谈”仅为迎合中方态度

5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朝鲜劳动党第一书记金正恩特使、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常委崔龙海。新华社记者饶爱民摄

5月22日,朝鲜劳动党中央政局常委、人民军次帅崔龙海作为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的特使访华。24日,习近平主席会见崔龙海,后者转交了金正恩的亲笔信。崔龙海表示,朝方“真诚希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需要营造和平的外部环境”,希望与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引人注意的是,崔龙海特使的表态中,没有提及无核化,而在之后朝鲜中央社发表的报道中,也没有再使用“重启六方会谈”的说法。

朝鲜特使访华的意图为何?朝方表现出的合作态度,能否意味着2006年后持续恶化的半岛局势的改善?

短期来看,虽然特使访华为缓和两国关系提供了些许契机,并表达了重返“六方会谈”的意愿,但客观而言,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最佳时机已消失。即便是重启“六方会谈”的提法,更多也是朝方特使暂时迎合中方态度的权宜之计。随着朝鲜核打击能力的阶段性提升,半岛问题将更多成为朝美双方以中国为中介的三方互动,而韩、日等国已被持续边缘化,六方会谈实际已不具备现实性。

追溯朝鲜寻求战略武器的历程,尤其是2006年首次核试验以来的各个阶段,会发现鲜明的“两条腿走路”的特征。朝鲜实际上采取了一种核武器和运载武器并行发展,交叉试验的策略。当其中一项取得进展,朝鲜便会在此方面做出些许让步的姿态,来为另一项取得更大的空间。换言之,对朝鲜而言,获得可靠的战略核武器,是长期既定的,不可放弃,也已无法放弃的目标。而实现这种目标的方式,就是持续利用上述阶段性策略,不断提高其实质的核攻击能力。朝鲜很可能将再次重复若干的“阶段”的试验,重复当年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先例,用既成事实迫使主要国家承认其已成熟的核武能力。

因此,此次特使访华,在某种程度仍是策略性、战术性的。在朝鲜获得真正可靠的战略威慑能力之前,其一切合作姿态,都是为这个目标赢得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朝鲜追求战略威慑能力,其根源乃是二十年来半岛常规军事平衡的严重失衡。一方面,在常规军事能力,尤其是在信息战和远程打击能力方面,朝鲜与美韩已有无法逾越的代差。90年代以来美国数次武力颠覆敌对政权的战争行动,进一步增加了朝鲜的不安全感。而韩国在研制和部署能够对朝鲜进行远程打击的短程弹道导弹的同时,不断更新和扩充其他常规武器体系。另一方面,朝鲜认为,中国只愿扮演和平稳定的中介作用,而不愿向朝鲜提供,或为其索取确切的安全承诺。这两方面是朝鲜发展核武器的根本动机。同时,如果说朝鲜的拥核动机在三次核试验之前还是试探性的,用来交换其他利益的话,那么随着其核武项目和相应的运载工具项目的进展,这种拥核动机无疑是大大加强,难以逆转。

但另一方面,若从远期来看,一旦朝鲜获得可靠的核打击能力,成为事实核国家,将增强其面对美韩联盟的谈判力,反而有利于美朝之间的缓和与接近。考虑到美国近期以来的战略收缩和现实主义外交基调,不排除未来美朝关系出现重大改善的可能。

伊拉克战争和金融危机已经告一段落,但其对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显现,窘迫的财政状况使美国现有的新装备采购面临全面削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奥巴马当局的“战略东移”,“重返亚太”,实际上是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复杂关系来求得未来的有利态势,而非能有什么实际作为。

朝鲜特使的“为发展民生争取和平环境”的表述,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朝鲜希望借拥有核武器,来获得对中美“平等对话”的身份,使半岛倾斜的力量天平重归平衡。任何政权的长治久安都根植于国内经济社会的稳定丰足,朝鲜无力长期维持现有的封闭的备战状态。而拥核可使朝鲜在美韩优势常规力量面前获得相对局势,增强其安全感,反而促进朝鲜版的革新开放。执政初期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民生和开放姿态的金正恩,似乎在寻求某种发展道路。 (北京大学康杰)

[1]  [2]  下一页  尾页
标签:六方会谈 劳动党 金正恩
稿源: 新华网  编辑: 陈舒颐陈舒颐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