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行到底
晋江新闻网6月18日讯 近年来,晋江市委组织部作为市委管理干部工作部门,始终高度重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驶入了“快车道”,激发了干部工作活力,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
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
“想受重用?上考场比比去!”这些年来,随着中央大力推进干部竞争性选拔工作,“考场较高低”逐渐成为干部群众的一种共识。
2010年,晋江市拿出9个科级领导职位,面向泉州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进行公开选拔,引来722名年轻干部报名角逐。
谢建新,北大硕士研究生,参加工作刚满3年的他参与了这次公开选拔,经过笔试、考察的层层考验,最终走上了紫帽镇副镇长岗位。“公开选拔成就了一批像我一样想干事创业的年轻干部,树立了好的导向,为年轻人创造良好的机会和条件。”谢建新上任后由衷地感慨。
加大中层干部培养力度:
早在2002年,晋江市就针对乡镇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铁交椅”观念、论资排辈思想等问题,在全市推广股级干部竞争上岗。近五年来,全市共有877名年轻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中层领导岗位,其中不乏工作刚满1年的岗位新兵。
小李,1988年出生,今年年初,凭借在竞争上岗中的出色表现,她实现了从普通科员到正股级干部的晋升。小李事后表示:“从来不敢想象能这么快成为股级干部,这是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平台。”
晋江市还在竞争上岗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量化的评分标准,将竞职对象各个环节的表现全部量化为分值,规定演讲答辩所占分值不得少于50%,民主测评占30%以上,党委投票表决分值不得超过10%,并对近三年来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和荣获各级表彰的竞职者按不同等次予以加分,使竞职者“战时”和“平时”的表现具体化,实现了由“以人选人”向“以制度选人”的转变。
除了继续推进股级干部竞争上岗,晋江市又对传统的干部选任方式进行大胆变革,在英林、磁灶等10个镇(街道)试行股级干部差额推荐、差额考核、差额酝酿、差额票决的选任方式,使选人用人方式更加多样化、科学化。
激发干部工作活力:
长期以来,由于一般干部队伍流动性不强,干部缺乏因环境和岗位变化带来的压力,习惯于凭经验办事,安于现状,工作激情减退。为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晋江市先后在全市实行一般干部交流轮岗、“双向选择”制度、个人绩效考核等制度。
2002年和2007年,晋江市分别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干部交流轮岗工作,将连续在同一单位工作15年以上的人员进行交流,对在同一岗位工作5年以上人员进行轮岗,仅2007年交流轮岗涉及全市332名干部职工,交流轮岗面达14.6%,彻底地盘活干部职工队伍。
2009年,晋江市在镇(街道)全面推行科级以下工作人员上岗双向选择工作,配套实行“末位淘汰”,对未能通过双向选择上岗的人员实行“末位待岗”。全市共705人参与双向选择,其中落选23人,在干部队伍中树立起“不爱岗就下岗,不敬业就失业”的危机意识。
去年,晋江市作为全省公务员绩效考核试点,把企业绩效管理引入行政管理领域,探索建立量化的干部个人工作业绩评估体系,形成工作业绩与收入分配、选拔任用、奖励惩罚相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破解“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干好与干坏一个样”的难题。
树立基层导向:
干部下一线 一线出干部
“良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卒伍”,基层是培养干部、锻炼干部的最好课堂。这些年来,晋江市不断完善和延伸干部在基层培养的“选拔链”,使想到基层一线炼本领、长才干的干部“下得去”,在一线干得好的干部“上得来”。
陈晶晶曾是一名典型的从家门到校门再到部门的“三门”干部,2010年9月,她被抽调参加陈村片区拆迁改建工作,担任小组副组长。经过项目“一线”的磨炼,陈晶晶带领所在小组率先完成了签约任务,从“三门”干部成长为“安征迁能手”。
2010年以来,晋江市以城市建设为契机,创新推进“成建制工作法”和“一线工作法”,先后抽调2500人次到梅岭组团等重点项目征迁一线,项目一线成为锻炼、培养、选拔干部的重要阵地。在去年市镇换届考察中,晋江市改变以往单纯以干部所在单位为考核单元的模式,在6个重点组团项目组织专场民主推荐,单独推荐产生50名副科级后备干部人选。同时,还派出考核组深入各重点项目一线考察了解干部的德才表现,使77位表现优秀的干部得到提拔,占全市提拔干部总数的40.7%,还有69名参与重点项目干部得到重用,真正实现了“干部促项目、项目出干部”的共赢目标。
此外,自2005年开始,晋江市委组织部也有意识地将年轻干部、后备干部放到农村、企业磨炼,先后选派两批次干部到村(社区)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助理,选派三批次干部到企业担任企业党建专职干部。据悉,已有49名挂职干部得到提拔重用,占挂职干部总数的39.2%。
■记者 林婧楠 『责编:思々』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